加強新型社區物業管理 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近些年,成都市龍泉驛區立足“大城區帶動大農村”的區域實際,把鄉村治理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以重點片區為試點,逐步探索出一條以物業管理為突破口,以“黨建引領+村民自治+市場運作”加強農村新型社區治理的思路。
立足實際,確定工作思路
從村民到市民,從散居到聚集,農村新型社區的物業管理面臨不少阻力,必須首先把好方向、明確原則、確定思路。
——黨建引領是核心。辦好鄉村的事,實現鄉村有效治理,關鍵在黨。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橋梁紐帶作用,將物業管理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在政策宣傳解釋、廣泛發動群眾、收集解決問題等集中發力,確保物業管理有主心骨。
——村民自治是前提。村民是鄉村的主人,自治是鄉村治理的組織基礎。要堅持集體決議、全程公開,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關心和參與物業管理,強化村規民約引導作用,真正凝聚合力、共建共治共享。
——市場運作是關鍵。市場化開展物業管理運作,既提高物業管理的專業化水平,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長期高效運轉。
因地制宜,強化分類推進
不同的新型社區有不同的特點,加強物業管理必須根據其發展階段、群眾訴求、區域稟賦等分類施策、有序推進。
——“信托制”物業模式。針對偏向專業物管的社區,通過公開招標導入信托制物業單位,通過村民壩壩會等發動群眾共同編制物業管理清單事項,實行“開放式”預算,組建“小區監察人”團隊,實現經費開支全面透明、村民自發全程參與。
——“職業經理人”模式。針對群眾參與意願強的社區,村集體與專業物管企業開展黨建聯建,聘請引進企業骨干作為項目經理人,從村民中推選招募保潔、保安、維修等服務人員,實現了村民有序參與物業管理、成本可控與專業服務。
——“村集體直管服務”模式。針對尚在分房過渡期的社區,設立“臨時物業管理委員會”,聘請保安保潔開展日常物業管理服務,充分運用“微網實格”治理成效賦能物業管理,實行“門前三包”,實現管理有人、環境有序。
以點帶面,優化鄉村治理
龍泉驛區以物業管理為先手棋,用好探索形成的基礎和經驗,推動治理成果由加強物業管理向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延伸。
——完善組織領導體系。深入落實“一核三治”,選好支部書記,配強“兩委”班子,建強基層黨組織,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構建多元主體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生活共同體,讓鄉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
——高效回應群眾訴求。依托物業管理、微網實格、壩壩會等平台,大力收集群眾生產生活、環境設施等方面的訴求,採用“現場查看、集中研判、限時完成”的工作方法,及時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大力推動鄉風文明。將物業管理標准、費用等寫入村規民約,養成群眾自願繳納物業費用的良好習慣,推動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弘揚崇德向善、扶危濟困、扶弱助殘等傳統美德,培育淳朴民風。(付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