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岳池曲藝:從“非遺活化石”走向城鄉“新潮流”

5月13日清晨,四川岳池曲藝百花園項目工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鋼筋工、支模工有序進入施工區域,分散在11棟主體建筑間開展作業。
鋼筋水泥澆筑的不僅是建筑,更是曲藝文化的現代容器。作為全國唯一的“曲藝”主題園,該項目規劃以“宮、城、郭”為空間架構,建筑群集唐風形制與宋韻神髓於一體,將岳池曲藝基因深植於磚瓦之間。
這種古今交融的設計理念,正源自岳池作為中國西部首個“曲藝之鄉”的深厚底蘊。清朝縣志記載“一騎琵琶彈市裡,千家燈火照山前”就是岳池曲藝的真實寫照。如今有竹琴、清音、荷葉等20多種傳承的曲藝形式得以延續。
曲藝,這種歷史悠久的舞台形式,緣何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納和喜愛?如今,岳池曲藝在傳承中不斷發展,著眼“后繼有人”“守正創新”“形成風尚”發力,讓岳池曲藝從“非遺活化石”到城鄉“新潮流”。
“后繼有人”:“青黃不接”到“老中青人才梯隊”
5月9日18時20分,岳池縣實驗學校操場上,42名“10后”的孩子在縣曲協副主席劉建軍的指導下排練多曲種融合節目《銀城歡歌》。孩子們隨著歡快的節奏,反復練習打連廂和敲盤子的動作,為慶祝“六一”兒童節做准備。
“敲打盤子時注意左手持盤,注意手握連廂中部,利用手腕控制動作……”劉建軍穿梭隊列間,不時調整孩子們的動作。作為負責曲藝進校園的核心師資,劉建軍每周輾轉岳池師范附屬小學、東湖幼兒園等,開展校園興趣班專題培訓,讓千年曲藝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10后”學習曲藝、表演曲藝是“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的一個生動注腳。這樣的傳承已在全縣鋪開:岳池縣開設“曲藝流動講堂”,邀請牡丹獎得主、國家級(省級)曲藝名家現場授課,並在學校開設“曲藝興趣班”,推廣曲藝課間操,讓青少年成為曲藝傳播生力軍。
“岳池現有竹琴、清音、荷葉等20多種曲藝形式,抓好曲藝傳承是關鍵。”岳池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羅紅雲介紹,岳池曲藝既要出作品,也要出新人、出名人。
為此,該縣遴選中青年曲藝人員拜師省內外曲藝名家學藝,著力培育曲藝領軍人才,岳池文藝工作者羅捷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
同時,創新實施曲藝人才“薪火”計劃,實施一名曲藝人才“一對一”培養一名幼兒,加速培養曲藝后備人才,不斷壯大曲藝傳承隊伍,夯實曲藝傳承根基。
搭建平台練兵。該縣先后派出100人次以上參加了中省市縣組織的專題培訓,學習了曲藝傳統文化的守正和創新理念,明晰工作思路。先后組織了縣曲協與四川彭州、遂寧、巴中以及重慶走馬、陝西西安、河南寶豐、海南臨高縣等地交流學習,在不同地域不同劇種、曲種之間搭建同台競技、互學互鑒的平台。
縣曲協主席寇正榮仍清晰記得十年前岳池曲藝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中青年人才斷層嚴重,觀眾多為銀發群體。如今,通過系統性“傳幫帶”培養機制,岳池縣曲藝人才結構不斷優化,老中青人才梯隊已初步形成,青年佔比提高至30%。受眾層次和年齡結構有所改善。
岳池曲藝傳承生命力盡顯:目前,全縣培養曲藝人才200余名,發展曲藝隊伍150余支,成立全省首個縣級曲藝團,16個曲藝種類納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守正創新”:老腔新韻唱響“岳池故事”
5月12日上午10時,在岳池縣“非遺”中心二樓演藝廳傳來婉轉清音。琵琶與揚琴和鳴,高胡同二胡等傳統樂器應和,省曲協副主席、縣曲藝團團長羅捷正帶領團隊打磨四川清音《兩匹馬》。
這部以輸變電工人奮斗故事為藍本的曲藝作品,歷經3年數十次修改,即將代表四川角逐第二十屆全國“群星獎”。
近年來,岳池曲藝人以破竹之勢征戰中省展演與比賽,先后斬獲四川巴蜀文藝獎、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等10余項殊榮,獲獎數量在全省縣級曲藝團體中名列前茅。
在排練間隙,這位深耕曲藝十五載的傳承者道出曲藝文化發展密鑰,“要讓千年曲藝唱響新時代,既要守住傳統的魂,更要抓住年輕人的心。”
岳池曲藝團定期組織“頭腦風暴”,將網絡熱詞融入唱詞,用短視頻傳播經典選段,甚至嘗試將流行元素與傳統樂器混搭,讓情節設計、人物塑造更加鮮活,更能與觀眾產生情感連接。
岳池曲藝人的創作筆觸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緊貼時代脈搏。從展現川東農家風情的《岳池農家》到弘揚紅色革命精神的《紅杜鵑》,從講述“七一勛章”獲得者的《埋名英雄柴雲振》到反映農村移風易俗的清音《小姑出嫁》,200余部正能量作品構筑起曲藝創作的“岳池現象”。更令人振奮的是,荷葉《秋江》的唱腔已飄洋過海,在法國等國際舞台驚艷亮相。
這座千年曲鄉的開放胸襟,在“岳池杯”全國曲藝盛會中體現得尤為顯著。2011年,以“岳池杯”命名的全國優秀曲藝節目展演活動正式落地岳池,活動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七屆。盛會聚齊姜昆、劉蘭芳等名家大師,匯集全國60余個曲藝之鄉的150支隊伍,將原本的縣域文化活動鍛造為行業標杆,呈現專業化、常態化、品牌化態勢。
如今,“岳池杯”已成為全國曲藝界的盛會,通過這一盛會,岳池曲藝從地方特色走向全國,岳池曲藝之鄉的名片更加閃亮。
“形成風尚”:曲藝基因融入“城鄉肌理”
在岳池縣顧縣鎮顧興社區,有一支40人左右的曲藝草根力量正在蓬勃生長。他們常常在川主廟戲台排練,並將曲藝愛好“變現”,承接周邊壽宴、婚宴等商業演出,能演出連響、盤子、清音、快板等10余個曲種,去年以來已創收10萬余元。
“過去鎮裡連一支職業曲藝團隊都沒有,如今曲藝骨干已超40人並組建了顧縣曲藝隊。”顧縣鎮宣傳文化中心相關負責人王勇說。作為廣安最早一批省級曲藝社區,如今已發展曲藝愛好者多達300余人,曾經的業余演出隊正演變為專業化演藝團體,用“曲藝+紅白喜事”模式打通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毛細血管。
這股風尚的背后是精准的政策“活水”澆灌。王勇稱,作為曲藝陣地,政府安排了專項經費,提檔升級川主廟曲藝戲台,購置服裝和道具,不定期安排專業老師授課,為曲藝愛好者過把“戲癮”搭建了舞台,拓寬了增收途徑,實現了傳承、創收兩不誤。
在岳池,曲藝正從“戲台”向“全域”流淌。今年岳池縣持續開展“大地流彩 鄉村振興”主題巡演,用2年時間走進所有鄉鎮、社區,把文藝大餐送到百姓院壩,百姓家門口,讓百姓“有戲看,看好戲”。
與此同時,把曲藝元素融入城鄉發展“肌理”:建成一批曲藝鄉鎮、曲藝社區、曲藝學校、曲藝傳習基地,曲藝大牌坊、曲藝文化主題公園等更是成為城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鄉村曲藝戲台、景點曲藝觀賞體驗區讓“戲台搭到了院壩裡,老曲藝變成了新時尚”。
既用老戲台守住曲藝的魂,也用新舞台抓住年輕人的心。岳池充分挖掘曲藝文化資源,建設全國唯一的“曲藝”主題園——曲藝百花園,內設曲藝博物館、文化演藝等業態,“大、中、小”三個曲藝劇場計劃每年演出1000場次,能滿足全國不同曲藝劇目駐場演出。
當前,岳池曲藝已跳出傳統舞台的邊界,化作可觸可感的文旅基因,在景區流量的助力下,煥發出時代活力。“處處有戲、時時可賞”的新風尚正在興起。(劉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