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館長王文旺傳承木作技藝

一錘一鑿  凝聚匠心(為夢想奔跑)

本報記者  李建廣
2025年05月14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千百年來,木作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北京市通州區台湖鎮東下營村,坐落著一家木作博物館——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推開古朴的院門,木香扑鼻。徜徉其間,上萬件木作老物件琳琅滿目,把人們帶進一個古老而精美的木作世界。手鋸、推刨、銼刀……展廳裡,一件件傳統木工工具分門別類擺放,訴說著代代傳承的木作技藝。

  “五六歲時,我就拿著鑿子用邊角料做東西玩。”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館長王文旺說,他家三代都是木工,小時候,看到墨線一彈、聽到拉鋸聲起,就意味著誰家要蓋新房、添物件了。

  在年幼的王文旺看來,木工是一個既辛苦又枯燥的營生。但隨著了解的深入,他逐漸愛上了木匠活。學手藝並不容易,“練習刨花,手上的水泡起了破、破了起,直到磨出厚厚的繭”。

  在北京學藝時,一有時間,王文旺便跑到北京各大古跡,把見到的木作臨摹在畫紙上。通過不斷地積累和實踐,王文旺練就了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藝。后來,他先后參與了豐台區藥王廟、宛平城和故宮建筑的修復工作。

  當傳統手藝遇到發達的機械工藝,木匠還有用武之地嗎?王文旺有自己的思考:“設計上的創造力、一錘一鑿中的精益求精、作品熔鑄的匠人精神,這些都是機器做不出來的,這就是匠心所在。”

  從村裡的木工,到城裡的學徒,再到從事古家具交易工作,王文旺在外闖蕩多年。一次回鄉,看到老屋換成鋼鐵筋骨,木工行當日漸凋零,他萌生了一個念頭:“用自己的手藝,讓瀕臨消亡的木作擁有更長的生命。要不,辦個木作博物館?”

  “不收金石字畫,不收珍瓷美玉,我的博物館隻收老祖宗留下的,和衣食住行、民俗息息相關的木作。”王文旺說。

  歷時二十載,10萬余件藏品,王文旺從天南海北把它們“請”到了一起。2017年,木作博物館開館。2023年10月,密雲分館開館。

  在文旺閣木作博物館展廳,從古代木匠展到二十四節氣與農具展,從三百六十行展到古代建筑展……10多個系列主題展,讓人仿佛置身於傳統中國的市井煙火中。

  走出展廳,“叮叮當當”聲從隔壁傳來。循聲過去,隻見一群七八歲的少年神情專注,正在組裝木拱橋。

  “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王文旺說,“我們不僅做展覽,還專門設置了互動室、木工坊和手工教室,可以讓游客特別是孩子們動手實踐。”

  從簡易木橋、魯班鎖、榫卯板凳,到搭建復雜精巧的故宮模型……這些年,王文旺開發設計了上百項勞動技能課程,吸引越來越多游客互動體驗。“每年接待的研學學生,有五六萬人次。”王文旺說。

  博物館也要走出去。“中軸線小工匠”活動吸引了20多所學校數千名學生參加﹔連續舉辦兩屆的“運河小工匠”活動﹔多次與首都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等合作辦展……

  一路走來,盡管辦館艱辛,王文旺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要讓更多人了解木作裡傳承的文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4日 12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