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古蜀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在雅典展開主題對話

在古老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帕特農神廟、雅典衛城等文明遺產的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擁有三星堆、金沙遺址等文明瑰寶的古蜀文明則見証了中華文明的多元燦爛。如今,相隔萬裡的兩個古老文明,在雅典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對話。“古蜀文明與古希臘文明主題對話”活動中,兩地學者圍繞中國和希臘文明的比較研究等話題展開對話,拉近了中希兩國文化的距離,也為人類文明互鑒提供了智慧啟迪。
文明多元共通
兩地工匠“澆鑄”出同樣璀璨的文明之花
人類早期文明既存在多元性,也有共通性。主題對話中,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長李新偉,勾勒出人類文明的演進歷史中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各自繁衍生長,但交流一直存在的脈絡。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李新偉說,經過百年探索,考古學可以描繪出中華文明起源的宏大進程。“距今6000年左右,中國各地不同文化區均進入燦爛的轉折期,各地領導者採取不同的政治策略發展社會,形成滿天星斗般的‘古國’。”在與實証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的良渚文明大致同時期,“希臘的基克拉迪群島史前文化,也完成了顯著的社會發展,宗教權力在社會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個希臘青銅時代的遺址,從分散建立的居民點,漸漸建立防御的城牆和堡樓,最終出現城市。遺址出土了青銅劍、石皿、項鏈、大理石雕像等文物,其中彈琴、吹笛等人像,堪稱史前杰作。
“在距今4000年前后,中國和歐亞大陸腹地草原地帶發生了密切交流,文化的交流開始極大促進中國西北地區的發展。”李新偉說,山羊、綿羊、牛等家畜,伴隨史前的交流通道進入中國,“形成中國西部和東部的劇烈交流和碰撞,中國最早的王朝由此誕生。”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的黍、粟等農作物也向西傳播至中亞和歐洲。在很多歷史學家看來,中華文明能夠發展到今天,除了自身不斷有很多偉大的創造之外,與其他區域文化的交流和兼收並蓄是重要原因——正是不斷的對外學習、取長補短,令中華文明充滿活力。
在距今3800年左右,位於現河南偃師的二裡頭遺址,被認為是夏王朝的都城。有意思的是,在希臘,與二裡頭文化大致同時期,克裡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巍然屹立。
李新偉說:“該時期的青銅三足器,與二裡頭文化的鼎非常相似,在兩個文明中,青銅都被用於制作重要禮器。”在古希臘城邦共同的聖地德爾斐遺址,也曾出土不少青銅小雕像,但它們與三星堆青銅器在藝術特征上大為不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總領隊唐飛表示:“三星堆青銅器以渾鑄或分鑄而成的大型容器和雕像為主,而且文化交流上更多地吸收中國中原等地區文化中的思想觀念,德爾斐遺址則體現了對外的輻射性文化傳播。”盡管兩地青銅文化風格迥異,但當青銅文明的光芒同時照亮愛琴海與華夏大地,兩地的工匠“澆鑄”出了同樣璀璨的文明之花。
金面具“撞臉”
文明的發展有很多可對比之處
2021年,三星堆5號坑出土的黃金面具驚艷世人。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件金面具與古埃及、古希臘等古代文明中的金面具“撞臉”了!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淵源?在李新偉看來,這種有意思的相似,証明橫跨歐亞大陸的黃金工藝的傳播。
據介紹,三星堆金面具採用錘揲技術而成,這種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晚期捶打工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金器制作工藝。而距今3000多年的古希臘邁錫尼金面具,也是採用同樣的工藝制成。
跨越萬裡的兩處文明,雖然都選擇制作並使用黃金面具,但面具的寓意不盡相同。
在三星堆,制作黃金面具的主要目的與祭祀相關——希望戴上金面具后賦予人和神溝通的能力。雅典大學史前愛琴文明教授喬治·瓦沃拉納基斯認為,三星堆的面具具有特殊特征,“為了滿足其使用的儀式需求,許多面具比實際人臉更大更重,它們更多是用來展示而非佩戴。”相比之下,邁錫尼的面具也用於儀式場景,但這個場景不是祭祀而是葬禮。“在這裡,人類身份因死亡這一自然現象而受到挑戰。也許正因為如此,邁錫尼的面具更努力模仿人臉特征。戴著面具的死者成為生與死、自然身體與人工面具、自然與形而上之間的混合體。”但不可否認的是,黃金面具的使用,在兩地均成為一種秩序與社會運行原則的具象化存在。金面具的“天緣湊巧”,昭示了不同區域的人們不謀而合的文化理念和智慧。
“文明的發展有很多可對比之處。”李新偉表示,中華文明在歷史演進中存在中西文明交流,古希臘文明的形成也得益於環地中海地區和近東地區文化的交流。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致力於在希臘展開考古和古典學研究工作,希望能在未來推動更多中西文明交流互鑒。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