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苧麻稻蝦竹林“串珠成鏈”!川渝兩鎮奏響產業“協奏曲”

人民網 王凡
2025年05月08日15:3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在川渝兩地交界處,一幅“跨省協作、產業共興、生態共融”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基層實踐先鋒,達州市大竹縣觀音鎮與重慶梁平七星鎮以“組織聯建、產業聯合、生態聯護”三鏈共促為核心,打破行政壁壘,激活資源稟賦,在川渝毗鄰鄉鎮協同發展中打造出耀眼的示范標杆。

黨建聯建破壁壘 共織協同發展“一張網”

“一根麻繩兩頭牽,川渝一家親相連。”在觀音鎮與七星鎮交界處,“觀星邊界區域聯合黨委” 的紅色標識格外醒目。兩地以黨建為紐帶,創新成立川渝首個跨區域聯合黨委,簽訂《深化川渝合作備忘錄》,搭建起政策互通、資源共享的 “紅色橋梁”﹔累計召開13次跨區域聯席會議,成功破解產業協作、生態治理等23項重難點問題,讓“斷頭路”變成“共富路”,“單打獨斗”轉為“抱團發展”。

據了解,兩地整合資源打造“紅色研學+產業實訓”雙示范基地,在田間地頭設立5個跨省聯建黨群服務站,集技術培訓、產品展銷、政策咨詢於一體。2024年開展的12場聯合農技培訓,讓1300余名種植戶掌握了苧麻標准化種植 “新密碼”,推動毗鄰區域苧麻種植面積擴大至2800畝,田間地頭處處涌動著協作的熱潮。

同時,兩地組建農業專家人才庫,互派36名技術骨干駐點指導,培育出50名“田秀才”“土專家”,帶動320戶農戶加入聯營項目。通過“訂單式培訓+實踐孵化”模式,一支懂技術、善經營的苧麻深加工、稻蝦養殖專業隊伍茁壯成長,2025年苧麻協作產值突破500萬元,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共振。

產業聯合強筋骨 激活跨界發展“新引擎”

走進觀音鎮苧麻育苗基地,綠油油的麻苗隨風搖曳,而在一河之隔的七星鎮,成片的苧麻田生機盎然。兩地創新“觀音育苗、七星擴產”訂單模式,構建起“種苗供應—規模種養—精深加工”全產業鏈,2025年帶動毗鄰鄉鎮發展苧麻3800畝、稻蝦養殖800畝,年產小龍蝦24萬斤,稻蝦產業年產值達880萬元,“一麻一蝦”成為川渝協作的金色名片。

在梁平西山片區,13萬畝竹林正變身“綠色銀行”。引進桂川竹炭制品有限公司,建設竹材精深加工基地,將竹子“吃干榨盡”,開發出竹編工藝品、竹炭纖維等高端產品,2025年竹產業鏈產值預計突破1800萬元,帶動百余人在家門口就業。同時,“竹海觀光 + 竹文化體驗”等文旅項目蓬勃興起,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文旅融合添活力,跨省環線串明珠。觀音九龍湖的湖光山色與七星鎮紅色教育基地交相輝映,兩地聯手打造“紅色教育+生態康養”旅游環線,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明月山春游節、苧麻手作體驗、稻蝦田園課堂等特色活動輪番上演,2024年旅游綜合收入突破50萬元,實現“農區變景區、產品變商品、游客變常客”的精彩蝶變。

生態聯護筑根基 共繪綠水青山“新圖景”

銅缽河畔,川渝兩地“雙河長”正在聯合巡河,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兩岸的翠綠。累計投入1.2億元新建雨污分流管網18.8公裡,讓牛角灘國考斷面水質連續36個月穩定達標,成功入選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河道清淤、生態護岸等工程的實施,讓銅缽河成為“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廊道。

在田間地頭,由“紅色黨員+綠色鄉賢+藍色執法”組成的跨界網格隊每日穿梭,開展巡河護林、農藥減量行動。當地已累計完成河道生態修復8公裡,推廣有機種植5000畝,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40%,面源污染下降45%,織密織牢生態保護網。

生態美帶動產業興。“稻蝦共作+麻蔬套種”生態農業模式在兩地廣泛推廣,智能水質監測系統讓農田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七星鎮引入觀音苧麻套種技術,共建1000畝生態基地,年增收超300萬元,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從“隔河相望” 到 “握指成拳”,觀音鎮與七星鎮的協作實踐,是川渝毗鄰地區打破行政邊界、實現資源整合的生動縮影。如今,兩地正以“三鏈共促”為引擎,朝著大竹苧麻、稻蝦、竹產業百億級集群目標闊步邁進,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著基層智慧與力量。這場跨越省界的 “雙向奔赴”,正書寫著區域協同發展的嶄新篇章。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