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一家親”“一盤棋” 高質量書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人社答卷”

人民網記者 郭瑩
2025年05月07日16:3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借助‘川渝通辦’,足不出戶,在家就可以辦業務!”近期,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社保中心退管大廳,重慶人黃先生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在線辦理了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証,便捷的辦理體驗讓他連連點贊。

黃先生社保待遇領取地在重慶,但他退休后長居四川。過去,他每年都會專程前往重慶辦理資格認証,費時又費力。今年,黃先生使用“四川人社”APP在線辦理相關業務,由此揮別了“兩頭跑”的歷史。

黃先生享受到的便捷,是四川省、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協同合作5年來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5年以來,兩地人社部門在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才引育、公共服務等領域深耕厚植,實現了政策共融、服務互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將國家戰略的“大寫意”細化為民生福祉的“工筆畫”。

創新路徑

推動打造人社優質服務“樣板間”

輕觸屏幕,1小時內,社保關系的轉移完成。2024年12月,在重慶養老的四川人鐘先生借助“渝快辦”上的“川渝通辦專區”成功辦理業務。“操作簡便,方便快捷!”鐘先生表示,辦理過程中,系統順暢,體驗感拉滿。

基本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是社會保險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服務水平的重要體現。近年來,四川省、重慶市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証零障礙以及關系轉移接續迅速辦結,與兩地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資金定期結算的創新實踐密不可分。

據了解,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涉及的業務鏈條長、環節多,原參保地和新參保地社保經辦機構會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導致群眾等待時間長。此外,各級社保經辦機構頻繁劃轉資金,一定程度存在社保基金被挪用、在途資金缺乏有效監管的風險。

“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流程規定,原參保地需逐筆劃轉關系轉移資金,資金到賬后才能辦結業務。”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由於資金撥付信息需要在兩地社保業務部門、財務部門及代發銀行之間流轉,過去辦理一筆轉移業務需要15個工作日,其中資金劃轉環節就會佔用5個工作日。

要建立新的關系轉移機制,就必須精簡業務經辦流程,改變資金劃轉、結算方式。2021年12月1日,川渝兩地開始在全國先行先試、創新探索省際間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資金定期結算。兩地人社部門協同配合,通過優化“便捷快轉”服務流程,創新“定期結算”劃賬模式,努力打造“集成高效”經辦體系。

“我們取消了4項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紙質材料,提早2個月實現通過人社部轉移系統辦理業務,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網上辦。”該負責人介紹,在此基礎上,兩地創新“定期結算”劃賬模式,將川渝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工作列為人社部、四川省政府、重慶市政府三方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務服務“川渝專區”實行“川渝通辦”﹔同時,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聯網辦理為基礎,在用時最長的資金劃轉環節做“減法”,形成“轉移業務先行辦理、應轉資金年度結算”的工作思路。從2021年12月1日起,在全國率先實現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資金定期結算。省去單筆轉移資金劃轉這個用時最長的環節,實現了省際間轉移資金按年集中結算、差額一筆劃轉,基金的安全性和服務的便捷性明顯提升,基層經辦壓力明顯減輕。從2023年7月1日起,川渝全面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險種關系轉移資金按年結算、差額劃撥,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基金管理更加安全規范。

如今,川渝兩地已實現“異地養老保險轉接一件事”聯辦,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業務最快當天辦結。兩地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進一步辦出“加速度”。

川渝兩地人社部門合作十大標志性成果。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供圖

川渝兩地人社部門合作十大標志性成果。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供圖

協同共進

建設高質量就業先行區

2024年5月28日,以“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 建設高質量就業先行區”為主題的第四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就業創業活動周啟幕。活動周及此后1個月內,川渝兩地舉辦招聘會超過1000場次,發布超過50萬個崗位。

活動周啟幕當天,在此次活動周子活動之一的川渝聯合招聘會四川分會場現場,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小吳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打造特色就業品牌活動,是幫助求職者就業的有力舉措。5年以來,川渝兩地人社部門借助品牌活動搭建就業平台,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聚焦高校畢業生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兩地共同打造“春風行動”“百日千萬”“川渝合作·職等你來”“才興川渝”“智匯巴蜀”等跨區域特色專項活動品牌,累計提供崗位信息457.4萬個﹔連續舉辦4屆活動周,集中開展發布簽約、主題演講等活動累計50余場,關注人數超2500萬人次。數據顯示,5年以來,川渝兩地共聯合舉辦916場招聘會,提供崗位109.37萬個,達成就業意向7.35萬人。

除此之外,兩地還積極加強區域就業政策協同、服務共享,借助重點平台強勁賦能,協同打造“高質量充分就業先行區”。目前,川渝兩地已建成國家級、省(市)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分別為12個、199個,建成高質量充分就業區縣7個、高質量充分就業社區200個,在全國率先建成就業大數據中心和就業預警檢測體系,實現18萬條川渝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信息共享﹔出台“促進青年就業35條”,率先在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等方面打破戶籍限制,5年來互為1333名重慶籍和成都籍勞動者發放就業創業資金4800余萬元。

在優化就業生態方面,兩地連續4年聯合發布川渝地區人力資源市場工資價位和企業人工成本信息﹔建成川渝首個跨省域勞動人事爭議數字仲裁庭(高竹新區),西部仲裁院聯盟擴至79家﹔建立勞動人事爭議多元化解聯動處置機制,還組織召開川渝毗鄰縣區案件分析研判,推動川渝兩地辦案標准統一,實現川渝勞動關系領域案例共享、數據共用、人員共培。

川渝人社2024年“十大專項行動”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四川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供圖

川渝人社2024年“十大專項行動”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供圖

數據顯示,5年以來,兩地年均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70萬人以上,區域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

便民惠民

一卡聯通“雙城生活”

今年年初,成都市民張先生在武侯區一家工商銀行網點打印了參保証明,“沒想到家門口就能辦社保業務,還支持川渝通辦,巴適得很!”

張先生辦理業務的銀行網點同時挂牌了“人社·銀行一體化服務網點”。它的落地,得益於川渝兩地全國首個覆蓋川渝全域的跨省社銀合作體系的打造。如今,在川渝之間,這類銀行網點已經超過1000個,通過這些網點,兩地居民無差別、無障礙跨省通辦兩地社保的20項高頻服務事項,包括參保登記、待遇資格認証、社保卡辦理等。兩地居民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社保經辦服務。

5年以來,川渝兩地人社部門始終圍繞優質公共服務“同城化”,加強社保轉移接續、“一卡通辦”、數據共享等方面協同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做優社保普惠共享體系。例如,在全國首個實現川渝失業保險關系轉移資金定期結算,經辦時限由60個工作日縮短至10日內﹔聯合推動川渝社稅業務協同,川渝跨省市養老、失業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接續累計13.28萬人次﹔推廣社會保障卡申領和補換川渝通辦服務,聯合打造社保卡川渝通辦網點8098個(四川5976個、重慶2122個)。

2023年川渝社保協同簽約儀式。四川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供圖

2023年川渝社保協同簽約儀式。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供圖

讓兩地群眾的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認同感更加強烈,現在兩地人社部門還在進一步拓展社保卡應用,共建川渝社保卡“一卡通”服務體系。數據顯示,兩地群眾已累計完成養老、工傷領待資格“就地認”38.8萬人次、“無感認”41.22萬人次,兩地200家公共圖書館開通社保卡通借通還服務,42家景區、20家博物館實現川渝社保卡刷卡(刷碼)入園應用。

“一家親”“一盤棋”,高質量書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人社答卷”。5年以來,川渝兩地人社領域合作機制體制建設縱向貫通、橫向聯動﹔連續實施川渝人社合作“五件大事”“十件實事”“六項舉措”“十大行動”等標志性舉措﹔部省市戰略合作協議97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92項,累計完成年度重點工作任務380項,兩地人社部門合作進一步走深走實。

未來,兩地人社部門將聚焦優化協作機制,系統規劃川渝人社合作新藍圖﹔發揮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優勢帶動作用,支持萬達開、合廣長、瀘永江等區域在人社政策互認、服務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出一批毗鄰地區人社業務融合發展、協同發展典型經驗﹔進一步完善川渝人社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讓更多川渝人社服務“無差別受理、同標准辦理”﹔深化區域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和開放合作,推進川渝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提質擴容,共建川渝毗鄰地區人力資源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拓展社保卡更多應用場景,推動川渝人社合作更具成效、更有質感。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