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翠屏:社區廣場變“教室”,柴米油鹽的日子裡飄起了濃濃的文化味兒

“王嬢嬢,今天下午的鉤織課教織向日葵,聽說要教環形起針方法,去不去?”李嬢嬢挎著鉤針包,在樓道打著招呼。
“要去要去!上次織的杯墊老伴夸好看,這回給孫子織個挂件!”在宜賓市翠屏區象鼻街道的居民樓裡,這樣的對話已成日常。
在飛針走線間,阿姨們織就的不只是一件手工藝品,更是讓整棟居民樓暖起來的溫度。自“宜鄰課堂”開班以來,社區廣場變“教室”,鄰裡嘮嗑變“研學”,柴米油鹽的日子裡,飄起了濃濃的文化味兒。
按需 “點單”,從“閑聊”到“成長”
“我們帶孩子除了在家裡就是在小區和鄰居嘮嗑,小孩吵鬧,我們也覺得無聊。就想找個地方耍,孩子和我都能學點東西。”象鼻街道28歲的孫媽媽一句大實話,讓“把課堂開在社區裡,讓知識傳到鄰裡間”成了“宜鄰課堂”的初心。社區帶著筆記本走街串巷,把居民需求“撈”上來——針對居民需求,開設了書法、繪畫、養生保健等課程,幫助大家豐富生活,提升生活品質,傳承傳統文化。
書法課堂上,孩子們在一撇一捺中感受漢字的魅力﹔繪畫課堂上,學員們在一筆一畫中領略藝術的意境﹔養身保健課堂上,老人們在經絡推拿中掌握健康的秘密。寧媽媽抱著6歲的兒子來書法班聽課,大人小孩跟著老師一起學寫字,“以前隻會帶娃逛公園,現在和娃娃一起寫字,孩子學會寫更多字了,也靜得下心了,我也得了片刻清靜!”
為市民組織閱讀活動。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考慮到年輕家長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象鼻街道還聯合專業幼教機構,為1-3歲的幼兒開設了“宜鄰課堂”早教班。對於社區女性,街道充分發揮“半邊天寶媽鉤織”品牌的優勢,精心組織了手工鉤織、非遺輯珠等活動,讓女同胞們在課堂中學習新技能,探索將鉤織成品售賣發展方向,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
就地“取材”,從“居民”到“老師”
沒有專業教室?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門口廣場全用上,搭建起“流動課堂”﹔缺老師?挖掘社區能人,象鼻街道也當起了“紅娘”,把藏在周邊裡的“高手”請出來——與四川輕化工學院、宜賓學院、西華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借助高校的專業人才和學術資源,為課程設計提供專業指導。
“宜鄰課堂”教居民編花。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同時,廣泛鏈接企業、社會組織等“社區合伙人”,共同解決場地和師資問題。例如,在開展茶藝課程時,邀請到專業的茶藝培訓機構老師授課,為居民帶來原汁原味的茶藝體驗﹔在美術畫畫課程中,發動社區內的美術教師志願者參與教學,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專業的藝術指導。此外,街道還積極挖掘社區內的“能人”,如擅長手工制作的居民、書法愛好者等,邀請他們走上講台,分享自己的技藝和經驗,形成了多元化的師資隊伍,讓居民享受豐富且優質的教育服務。
悄然“變樣”,從“陌鄰”到“睦鄰”
傍晚的社區廣場,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書法班的老人們圍坐討論下筆運筆,早教班的寶寶們在旁邊玩積木,寶媽們湊在一起交流育兒經,連路過的外賣小哥都能接過一杯居民自制的折耳根水……“宜鄰課堂”像根無形的線,把原本陌生的鄰裡串成了“大家庭”。
家長陪孩子在“宜鄰課堂”學書法。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75歲的老黨員賀相林,曾經連對門都不認識,如今小區裡處處是熟人,在參加社區“書香大地·悅讀有你”活動后,認識了許多愛看書的朋友,經常一起交流讀書心得。由退休音樂老師組織建立的合唱團,每周末上午讓整個大地社區充滿歌聲,“以前天天悶在家裡,現在每天盼著上課,和姐妹們唱唱歌、嘮嘮嗑,比啥都開心!”
從“各掃門前雪”到“共織鄰裡情”,在象鼻街道的“宜鄰課堂”沒有高深的大道理,只是把居民的需求“晒”出來,把身邊的資源“聚”起來,讓普通日子有了溫度,讓社區生活有了盼頭。正如居民們說的:“社區裡的課堂,教的不是啥高深學問,而是怎麼把日子過成‘詩’—— 鄰裡相親的‘詩’,熱氣騰騰的‘詩’。”(葉昌榮、胡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