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人才科技雙下沉 瀘州龍馬潭產業振興提速

2025年04月25日10:48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4月24日,瀘州市龍馬潭區科技和人才局在市科技局的指導下,聯動區委宣傳部、區農業農村局等多個部門,組織區科技特派團專家成員赴魚塘街道王庄村開展“人才下鄉、科技助農”專項行動,通過理論授課、田間實操、現場咨詢等方式,為農戶送上高粱種植“技術大餐”。王庄村農業種植大戶、致富帶頭人、村民代表等80余人參加活動。

理論課堂“充電” 傳授種植“金點子”

上午9時30分,在王庄村黨群服務中心,科技特派團團長徐超以“高粱高效栽培與病虫害防治”為主題開講。他結合龍馬潭區氣候特點與土壤條件,從品種選擇、播種時機、水肥管理等關鍵環節入手,用圖文並茂的課件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系統講解了高粱規模化種植技術要點。

“底肥要以有機肥為主,搭配氮磷鉀復合肥,苗期注意防治蚜虫……”互動環節中,農戶們就種植難題現場提問,特派團成員逐一解答,現場氣氛熱烈。“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宣講,推動理論學習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共同凝聚起抓“三農”、促振興的廣泛共識與行動合力。

田間地頭“實戰” 手把手教“真功夫”

在王庄村百畝高粱種植基地,特派團成員分組開展全流程技術指導。

育苗移栽環節,技術骨干蹲守苗床講解要點。“移栽時要選根系發達的壯苗,株距控制在20厘米左右,深淺以‘苗莖露白’為宜。”專家們邊說邊示范扒土、定植、覆土動作,提醒農戶避開正午高溫時段,“陰天移栽成活率能提高30%。”

田間管理現場,技術人員針對不同生長階段開出“精准處方”。看到部分地塊幼苗葉片蜷縮,立即指出“這是蚜虫危害的初期症狀,可用吡虫啉懸浮劑1500倍液噴霧,7天后再補噴一次。”隨后,團隊還示范了中耕除草的“三淺三深”技巧——苗期淺鋤保墒,拔節期深鋤促根,孕穗期淺鋤防傷根,並強調“田間雜草覆蓋率超過5%就會影響高粱光合作用”。

“每畝基施2000公斤腐熟秸稈堆肥,拔節期再追施15公斤氮磷鉀復合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減少化肥用量。”施肥與秸稈利用環節,特派團推廣“有機肥+配方肥”模式,現場演示堆肥腐熟要點,參加活動的村民用心聆聽,不時向專家咨詢。

“以前秸稈燒了污染環境,現在變成‘黃金肥’,種地成本降了,收成還能漲!”高粱種植大戶李大叔覺得參加今天的活動收獲滿滿。“這樣的指導太實用了,比自己摸索省勁多了!”農戶們圍在田埂邊,迫不及待跟著技術人員的示范動手操作。

王庄村黨支部書記衛家煥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引導農戶運用新技術提升種植效益,讓“科技紅利”轉化為“增收實效”。

部門協同“搭台” 構建助農“長效網”

“今天的活動,僅僅是我們實施城市人才‘入鄉村·助共富’行動的一個縮影。”龍馬潭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科技和人才局局長、區委人才辦主任馮廷婷說,2025年是龍馬潭城市人才“入鄉村·助共富”行動年,區委人才辦將積極引導城市人才入鄉返鄉,探索建立博士人才聯村結隊機制,實現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全覆蓋,大力選樹鄉村振興人才代表,打造鄉村人才振興點位,建立入鄉人才+村集體+村民等利益聯結機制,讓入鄉人才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更多入鄉人才“流量”轉化為“留量”,力爭培育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領導才能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成為鄉村全面振興“領頭雁”。

此次活動也是龍馬潭區“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系列服務的美麗剪影。區科技和人才局通過聯動多部門資源,整合科技特派團專業力量,旨在構建“政策扶持+技術指導+產業帶動”的助農模式,持續做好人才下鄉、科技助農工作,進一步優化科技特派團常態化跟蹤服務機制,定期回訪解決種植難題,並推動“產學研”合作,探索高粱深加工路徑,助力各村打造特色農業品牌,以科技力量賦能鄉村產業振興。

本次活動共發放技術手冊200余份,現場解決種植問題18個。據悉,2024年,瀘州市龍馬潭區訂單高粱種植面積達3.1萬畝,總產值7900萬元,種植戶戶均收益4200元。2025年,訂單高粱種植已實現全區8個涉農街鎮全域覆蓋推廣,高粱產業標准化、有機化全面普及,高粱產業優質品種覆蓋率100%。(姚艾青、章懷安)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