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四川遂寧:紅色基因點燃雙擁之火,軍民同心共筑強國之夢

2025年04月24日16:4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為駐遂部隊送蔬菜。李謹益、杜鵑供圖
為駐遂部隊送蔬菜。李謹益、杜鵑供圖

涪江奔涌,賡續紅色血脈﹔川中熱土,激蕩雙擁新聲。在“紅色基因”的浸潤下,遂寧在4年前首次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實現了這一國家級榮譽“零”的突破﹔2025年,遂寧市再創佳績,遂寧市、射洪市雙雙獲評“全國雙擁模范城”,四川省內實現市、縣級市兩級同時獲此殊榮的市州僅成都市和遂寧市。

近年來,遂寧市以“紅色引領全民參與”為指導思想,構建起軍地同心、軍民同向的雙擁工作立體化格局,走出了一條具有遂寧特色的雙擁發展之路。

賡續紅色血脈

筑牢雙擁根基

遂寧的雙擁血脈,深植於這片紅色土壤。無論是1929年曠繼勛點燃的川中革命之火,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伍先華的英勇壯舉……這些歷史印記已然成為遂寧新時代雙擁工作的精神源泉。

雙擁是全民的雙擁,離不開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近年來,遂寧市將雙擁工作納入政治文化建設重要內容,構建起“黨委領導、軍地協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形成“特事特辦、馬上就辦”高效機制。各地按照“一地一特色、一縣一品牌”工作要求,推動實施雙擁工作“333工程”,建成了曠繼勛紀念館、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伍先華舊居、3536三線城雙擁教育基地、國防教育館以及雙擁小區、雙擁廣場、雙擁示范街道、雙擁主題公園等雙擁陣地99個,設置固定雙擁宣傳牌8300余個,將雙擁文化和優美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融入歷史文化元素和擁軍典型事跡,切實將雙擁理念體現在城市每個角落,全方位展現雙擁文化底蘊。

雙擁工作要長遠,必須要讓紅色文化代代相傳。4年來,遂寧市持續實施烈士紀念設施軟硬件提質增效,遂寧烈士陵園面貌煥然一新,20處零散烈士墓有了庄嚴歸所,1683位烈士電子檔案不斷完善,66位英烈跨越時空與親人“重逢”,5名烈士遺屬和參戰老兵的異地祭掃,一系列舉措的背后,讓跨越時空的思念有了歸處。4年來,遂寧市各地持續開展紅色基因傳承,300場“老兵講故事”活動,讓紅色火種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398名抗美援朝老兵得到定制的紀念郵冊、復刻版軍裝,讓耄耋英雄重拾往昔榮光。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化擁軍讓尊軍愛軍氛圍浸潤城市每個角落。近年來,遂寧常態化開展的“百企千店萬家”擁軍活動,已吸引520家企業、1160家商鋪、12200個家庭參與,累計向駐遂部隊贈送各類物資價值120余萬元、設置軍車專屬停車位151個、發放優撫手機卡3萬余張,“軍人軍屬優先”“退役軍人優先”標識標語在銀行、醫院、火車站等地隨處可見……點滴關懷,讓尊崇與優待觸手可及。

聚焦強軍目標

創新服務模式

一直以來,遂寧雙擁工作始終聚焦強軍目標,以“服務部隊戰斗力生成”為核心,全力以赴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強有力保障,構建了全要素保障體系。

遂寧的雙擁實踐,是地方與部隊共奏的“同心曲”。在醫療保障上,創新推出“六大禮包”,讓官兵不為看病難而發愁﹔在營區改造中,將“海綿城市”理念引入軍營,讓營區環境煥然一新﹔在后勤保障上,依托遂寧市民兵綜合訓練基地打造后勤保障基地,讓官兵體驗“家”的溫暖﹔在常態關懷中,為每一個點位都通水通氣通電,讓官兵生活條件更加便利﹔在軍地共建方面,城連共建、城艦共建、紅色區域和“1+N”共建等形式的共建活動,讓軍民“魚水深情”進一步鞏固。

遂寧的雙擁實踐,是政府主導與全民參與的“協奏曲”。“孩子能在遂寧中學讀書,多虧了遂寧的擁軍政策!”船山區現役軍人徐某說起兒子小升初的經歷時,眼中滿是感激。能夠為現役軍人和部分退役軍人子女提供這樣的優待,源於《遂寧市貫徹〈關於進一步做好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工作的若干意見〉實施細則》《遂寧市部分退役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實施細則》這兩個政策。目前,遂寧市面向全國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發布醫療、文旅、餐飲、住宿等優待項目清單414項,率先實行現(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免費乘坐公交車、所有公立醫院免挂號費、所有A級景區免門票費。

軍地雙向賦能

共譜雙擁篇章

民擁軍的熱情,時刻溫暖、感動著駐遂部隊,而駐遂部隊與遂寧艦“反哺”也同樣可圈可點。

駐遂部隊是社會安全的“守護神”。在春節、國慶等重要時節,駐遂部隊官兵舍小家顧大家,開展武裝巡邏、重點部位值勤等工作,守護駐地安寧。面對山洪、內澇等自然災害,部隊官兵總是沖在危險的第一線,搶救受災群眾和物資,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駐地部隊積極投身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支援鄉村振興,參與植樹造林、產業發展、項目援建等,為遂寧這個“第二故鄉”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退役軍人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在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全國優秀退役軍人”蔣乙嘉懷揣創業攢下的千萬家底回鄉,帶領鄉親們種下千畝千葉佛蓮,讓荒山變“金山”。像蔣乙嘉這樣的退役軍人還有很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而響亮的名字——“兵支書”。目前,遂寧市共有332名“兵支書”、785名退役軍人擔任村(社區)“兩委”委員,在鄉村治理方面發揮“領頭雁”作用,帶頭建成38個農業小微園區、322家專業合作社,帶動1.5萬名群眾就業。“退役軍人懂規矩、能吃苦,帶著大家一起干,心裡踏實!”拱市村村民老李的話道出了群眾心聲。

雙擁工作沒有終點,隻有起點。近年來,遂寧統籌推進雙擁工作,健全雙擁工作機制,持續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親自部署推動雙擁工作,定期組織召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會,帶頭走訪慰問部隊、參加“軍事日”等活動﹔各級部門結合現有政策,擴大擁軍范圍,常態化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各地雙擁工作部門嚴格落實軍地合署辦公、軍地“雙清單”制度,建立年度雙擁工作驗收表揚機制,創新開展雙擁“拉練”活動,推動雙擁工作向縱深延伸,全市上下形成了全要素、多層次的雙擁工作新格局。

如今的遂寧,正以軍民同心的磅礡之力,錨定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持續擦亮雙擁品牌,讓軍政軍民團結之花在涪江兩岸常開長盛,為實現強國強軍夢貢獻出更多遂寧力量。 (李謹益、杜鵑)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