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融媒大講堂舉行 探討主流媒體變革實現方式

挑戰與難題
●當前主流媒體普遍面臨兩大結構性挑戰,即超級互聯網平台的基礎設施化導致傳統媒體渠道邊緣化,以及智能傳播技術快速迭代過程中,主流媒體技術應用的被動性
●隨著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向縱深發展,技術迭代所需的高昂成本等問題,也成為制約市縣一級主流媒體傳播效能持續提升的難題
觀點與建議
●主流媒體應將傳統的信息“傳播”轉換為以信息為手段的“服務”,服務場景多元化將成為連接各方、構建多元價值的橋梁
●可通過整合行業內外部資源、加強多方協作,形成良性循環的媒體生態,從而推動主流媒體在變革浪潮中行穩致遠
4月22日,一場關於技術賦能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交流活動——2025天府融媒大講堂在成都舉行。活動現場,多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和四川各市州媒體從業者,深入探討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變革背景下,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實現方式。
技術賦能
天府融媒技術平台向智能化移動化輕量化迭代
本次大講堂以“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之技術賦能”為主題,探討如何通過創新性的融合策略和實踐經驗,持續深化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創新路徑。
“適應傳播和媒介發展新趨勢,主流媒體亟需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表示,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重點在於能力提升,關鍵在於從“傳播”到“服務”的能力轉換。他認為,主流媒體應將傳統的信息“傳播”轉換為以信息為手段的“服務”,服務場景多元化將成為連接各方、構建多元價值的橋梁。例如,平台建設可以嵌入基層社會治理、政務服務、消費等相關功能,通過開展多層次服務,實現技術驅動和數據運營,從而為媒體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表示,當前主流媒體普遍面臨兩大結構性挑戰,即超級互聯網平台的基礎設施化導致傳統媒體渠道邊緣化,以及智能傳播技術快速迭代過程中,主流媒體技術應用的被動性。
“提升技術應用水平,在於探索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和實現運營變現的全新產品。”張志安舉例,川觀新聞客戶端上線公務員寫作的AI工具、財聯社探索面向投資者投資機構的垂類大模型應用,都是在探索創造技術服務運營變現的可能性。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以天府融媒聯合體舉例,天府融媒技術平台五大核心產品都在向智能化、移動化、輕量化迭代演進,未來若能利用各地政府政務服務和社會治理數據資源,構建新聞加政務、服務加商務的綜合性參與社會治理平台,或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可通過整合行業內外部資源、加強多方協作,形成良性循環的媒體生態,從而推動主流媒體在變革浪潮中行穩致遠。”
雙向賦能
推動“四川經驗”從區域性探索升級為全國性示范
當前,在推進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四川主流媒體已建立屬於自己的融媒體平台,如川觀新聞、封面新聞、四川觀察等客戶端,構建了自己的雲技術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但是,隨著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向縱深發展,技術迭代所需的高昂成本等問題,也成為制約市縣一級主流媒體傳播效能持續提升的難題。
“對市級媒體而言,技術創新的試錯成本較高。”瀘州市融媒體中心黨委書記張涌表示,相較於中央、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在技術、理論和實踐上存在著差距。
不過,得益於天府融媒聯合體的組建,目前,四川省市縣三級逾200家傳媒單位的傳播“航母”讓媒體間的技術差距得以縮短。活動現場,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朱天發布的《天府融媒聯合體2024年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天府融媒聯合體成員單位在機制創新、內容傳播、用戶覆蓋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展現出區域性媒體融合的蓬勃活力,印証了“技術賦能+機制創新”發展路徑的有效性。
目前,天府融媒聯合體已與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等國內頭部媒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交流機制,既吸收全國先進經驗,又輸出自主研發的技術平台、智能系統等創新成果。這種雙向賦能的發展模式,正在推動“四川經驗”從區域性探索升級為全國性示范。
此外,現場啟動建設的格桑花藏地語料庫,也為文化傳播提供新可能。中國工程院院士尼瑪扎西介紹,格桑花藏地語料庫將對超200億字符的藏文資料、3萬多小時的音視頻資料進行訓練,未來將為藏語研究、內容生產與傳播提供更多支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