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合江縣有座全國唯一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
講述中原和川南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

在瀘州市合江縣學坎上巷,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建筑的匾額上書寫著“試院”兩個字。
“這裡原本是清代科舉考試縣試的考場,也是四川僅存的兩個試院之一,2005年改建為合江縣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博物館副館長宋燕介紹,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座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
博物館並不大,28座石棺被整齊地陳列在兩個展廳和走廊等處。走近細看,各種奇特的雕刻紋路清晰可見,每幅畫像都似乎在講述著漢朝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故事。
漢代石棺的身世及其所記載的歷史,受到史學家和高校的關注和聯合研究。2024年,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四川大學以項目課題形式對發現的漢代畫像石棺開展研究,專家認為,已發現並出土的石棺,可以表明瀘州漢代葬俗所表達的內涵:主要以升仙為主題。
在博物館裡,這樣的觀點在石棺上可得到印証:西王母、伏羲女媧、雙闕、車臨天門、羽人、三足烏、蟾蜍、玉兔、九尾狐等表現升仙的圖像題材很普遍。石棺四壁則刻畫著神獸載引升仙、仙草升仙、仙人引導升仙、德行升仙、器用升仙等途徑。
和這些石棺同時被發現的,還有撫琴俑、舞俑、聽琴俑、擊鼓俑等構成的樂舞隊俑。“這表明當時的人們不隻滿足吃喝基本需求,還充分關注娛樂生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老師趙蘭說。
在博物館展廳裡的一張合江地圖上,清晰標記著每座石棺的出土位置,基本出土於長江、赤水河、習水河沿線,並以崖墓形式安葬。
何為“崖墓”?記者查詢史料發現,這種喪葬方式,是中原墓葬和川南岩葬結合的產物。
這些石棺與漢代中原文化流入川南地區有何關系?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國。唐蒙率領萬余人,從長安出發,翻越秦嶺,穿越成都平原,進入長江和赤水河交匯處的符關。從赤水河進入西南夷地區,符關是必經之地。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在符關設置符縣,即后來的合江縣。從此合江船來舟往,官吏客商絡繹不絕。
“漢代就有中原文化傳播到川南地區了。”宋燕說,這也解釋了合江這座川南小城為何會挖掘出保存如此完好的漢代畫像石棺。
□黃建偉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榮昌 瀘州觀察 胡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