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 青羊方案點亮成都實踐

4月18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青羊區教育局主辦的成都“人工智能+教學”試點校開放展示活動暨成都市樹德協進中學第34屆學術年會舉行。來自全市35所試點學校的校長、教師代表,國內人工智能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綿陽、德陽、遂寧、自貢、阿壩州等地市州及部分高校的教育同仁等近500人。
日前,教育部等9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強調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范式變革,推動課程、教材、教學數字化變革,以師生為重點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
“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經驗
作為全國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成都市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於2024年啟動“人工智能+教學”試點校建設項目,首批遴選35所中小學開展探索實踐。這些學校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在資源開發、教學設計、課堂實施、作業設計、教學評價、教研活動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創新,旨在形成“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經驗,為全市中小學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范式。
開幕式上,成都市樹德協進中學校長羅宇介紹,作為具有百年紅色基因的歷史名校,樹德協進將“紅色育人”與“數智賦能”有機結合,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紅芯”課程體系。學校通過與華為等科技企業合作,開發“紅芯”鴻蒙課程,建立“數智芯”科創中心,積極開展全學科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實踐。2024年,協進學子在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創新實踐賽中斬獲“五星卓越”獎項,彰顯了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果。
青羊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何媛表示,探索“以智助教、助學、助育、助評、助研”的實踐路徑,就是要以守正創新的姿態撬動課堂變革,包括:守立德樹人之正,創改革謀篇之新﹔守教育強國之正,創AI賦能之新﹔守依標教學之正,創思維進階之新。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實”的作風,守正創新、智慧作答,方能書寫“數智融合、育見未來”的青羊答卷。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黃祥勇從專業研究提出,應立高謀遠,以成都實踐回應國家戰略﹔深耕實踐,創新范式引領教學變革﹔協同共創,構建智能教育新生態。他號召以3個“堅守”共赴征程:堅守育人初心,讓技術始終服務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根本使命﹔堅守成都魄力,以樹德經驗、青羊實踐持續擦亮“智慧教育示范區”品牌﹔堅守創新膽識,勇於創新,積極探索,為全國貢獻更多“教科書級”的AI教育范式。
在“AI賦能科學、人文和藝術課堂教學變革探索”的主題交流分享環節,成都市樹德協進中學物理教師龍澤娜做了《虛實融合·精准施策:AI重塑物理教學新樣態》的交流,成都市樹德協進中學英語教師周玨鈺做了《從“教語言”到“育思維”:AI技術重構英語課堂新生態》的交流,成都市實驗小學美術教師羅東來做了《邊界:藝術教育+AI的沖擊和融通》的交流。
課堂革命:AI賦能教學新樣態
六堂跨學科AI賦能示范課生動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深度融入課堂教學,推動教與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在科學學科領域,樹德協進中學青年物理教師劉露執教的《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創新性地將傳統實驗與AI技術相結合。課堂上,學生分組使用光電門傳感器、磁感應強度傳感器等數字化設備採集實驗數據,通過學校自主研發的“樹德號”AI平台進行實時分析和可視化呈現。該平台能夠自動繪制T²-L圖像,擬合直線方程,並智能識別實驗誤差來源,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規律。石室聯合中學王虹霄老師帶來的《現實中的變量》則借助AI技術創設了豐富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從電影票房增長、汽車制動距離等真實案例中抽象出變量關系,培養數學建模思維。
課例展示由青羊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物理教研員陳旻玥主持,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數學教研員蘇文玉、高中物理教研員林紹乾從專業的角度和AI的角度探討這兩堂課如何實現學生思維的進階,自課程改革以來,從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進階到師生平等對話,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一種共存方式,再到現在師生AI共創的這種課堂生成式的教學,讓人深度思考如何去處理師生和AI之間的角色關系問題。
藝術學科展示階段,成都市實驗小學羅東來、李子夷老師聯袂呈現的《從漢字出發——尋美姓氏》是一節融合語文、美術與AI技術的跨學科課程。學生首先探究姓氏漢字的文化內涵,然后運用AI繪圖工具設計個性化字體,最后通過3D打印技術將作品轉化為實物“姓氏紐扣”,實現了從文化認知到創意表達的完整閉環。樹德中學谷雨老師的《古韻新聲:詩詞音律的算法織韻》則另辟蹊徑,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的平仄規律,使用AI作曲工具為《靜夜思》等經典作品譜曲,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課例展示由成都市美術兼職教研員鄧娜主持,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院長孟輝、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小學美術教研員辜敏做了精彩點評。她們認為這兩堂課設計精妙循序漸進,詩意講解融合之美,辯証思考看待AI以及AI賦能課堂換新,古文字、古詩詞被豐富了、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學生在這一種跨學科的融合中體會到了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的美妙。
人文學科的展示聚焦語言學習與思維培養。樹德協進中學李欣然老師在英語課《Invention Stories》中,利用AI數字人技術創設科學家訪談情境,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深入理解科技發明背后的故事,培養批判性思維。樹德實驗弘毅分校唐博老師的寫作課《Benefits of Exercise》則展示了AI如何賦能作文教學,智能批改系統能夠即時識別語法錯誤、詞匯重復等問題,並提供個性化修改建議,大大提升了寫作指導的精准度。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高中英語教研員黃正翠對相關授課老師進行點評。她認為李欣然老師的課有主線、有語言、有支架、有思維,唐博老師的課真實、充實、扎實、厚實,並談了AI在教學裡面的應用:第一個是學習內容的一個精選和生成,第二個是學習過程的一個優化。第三個是學習環境的一個重構,第四個就是精准調整、精准評價的一個實施。
這些課例充分証明,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三個方面重塑課堂教學:一是實現精准化教學,通過學情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二是創設情境化探究,借助虛擬仿真等技術突破時空限制﹔三是促進協同化育人,形成“教師-AI-學生”的多維互動生態。
“本次活動全面展現了成都市在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方面的創新實踐和階段性成果。”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劉子楨)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