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看世界的女教師重回職場 是失敗嗎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10年前,河南省實驗中學女教師顧少強寫下的這封辭職信,曾引發社會熱議,一度成為追求自由生活的標志性話語。10年后,看過世界的她,如今怎麼樣了?
據《鳳凰周刊》報道,辭職后,顧少強走過不少地方,后來在成都定居、結婚、開客棧。2021年,她和母親、女兒回到鄭州。如今,她在鄭州一家公司做心理咨詢師,早上4點起床上班,每天直播5小時,晚上八九點下班,回家后還要進行復盤。她表示,房子是租的,車子和衣服不求名牌,隻求舒服自在。
出走10年后重新做回“顧老師”——對此,有人表示支持其選擇的勇氣,“去了不后悔,歸來帶著更豐富的眼界”﹔也有人評價她這一選擇是“失敗”的,甚至諷刺她是“被打回原點”“浪費了10年”。
從世俗意義來看,顧少強如今可能的確算不上“歸來即巔峰”。但是對於其選擇的價值,也許不該完全用“成功學敘事”去簡單評判。在一條“不尋常”的道路中收獲了什麼,其本人才最有發言權。在回應“回到原點”的質疑時,顧少強就表示,她更願意用“蝴蝶結”來形容自己所走過的道路——看似沒有前進,實則在這美麗的一大圈中收獲了很多,比如能力、活力、幸福感。
與收入、職級、生活水平等可以量化的標准相比,活力、人生方向、幸福感等詞匯或許顯得有些抽象。但在人生的行進旅途中,它們卻是支撐內心充盈、快樂的重要元素。當自己喜歡怎樣的生活狀態、幸福感和成就感來自何處等議題模糊不清時,一個人就很容易陷入迷茫、焦慮狀態。
事實上,當年那句洒脫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之所以引發熱議,正在於它引發了很多人的心靈共鳴。現實中,不少人都會經歷內心迷茫、遇到職業倦怠:有人雖然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卻難以在枯燥、重復的日常事務中找到自我價值﹔有人雖然頂著外界認可的職業“光環”,卻無法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隻能被動地被各種任務安排推著走。然而,出於種種現實顧慮和羈絆,很少有人能夠像顧少強一樣有說走就走的勇氣,勇敢地為人生按下“暫停鍵”。顧少強當年的“瀟洒出走”,恰恰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值得對照的人生可能。
因此,比起居高臨下地將顧少強的選擇貶低為“任性的”“失敗的”,尊重其個人選擇的自由,從她的探索思考和心路歷程中獲取啟發,繼而對自我生活進行一定的校正和反思,或許才是更加友善、更具社會意義的“圍觀姿態”。
比如,顧少強在採訪中提到,行走只是快速跳出現在圈子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跟身邊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做一個隔斷,但這未必是治本之道,“行走可能是一個開始,關鍵還是在路上,我要找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同時,即便最終選擇回歸,“行走”的理念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節奏中。顧少強就表示,自己會在假期帶孩子出去旅行,比如去北京看故宮的藻井、央美的畢業展。
人生沒有標准答案,對於上述理解,人們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及意見,每個人基於自身情況,有所取舍地回答自己的人生命題就好。但無論如何,都應該對他人選擇保持基本的尊重。畢竟,每個人都有權做出人生選擇,也沒有必要向外界進行過多“交代”或証明。如今,相對於“堅守洒脫人設”,顧少強平衡理想與現實、遵從內心聲音的回歸決定,應該被尊重而非冷言冷語地評判。
(中青報任冠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