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孤獨”的孩子用琴鍵和咖啡重寫命運代碼

軒軒在咖啡車上彈琴。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馮 攝
軒軒正在制作拿鐵咖啡。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京洲 攝
大眾眼中的孤獨症患者是什麼樣的?是沉默寡言、行為刻板,還是與世界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屏障……成都一位17歲的孤獨症少年和他的父母,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他叫干宇軒(軒軒),不僅通過了鋼琴十級,還會游泳、滑冰、攀岩,一天能制作20杯拿鐵,並擁有自己的咖啡品牌,最近還在學習英語。2020年6月,軒軒的父親干強開通了短視頻賬號“自閉症軒軒”,至今獲贊超2627萬。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日,記者走近這位被不少網友稱為“孤獨症天才”的少年,見証他在愛的托舉下,實現蛻變的故事。
咖啡裡的新生
“我叫干宇軒,我創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名為‘其妙降臨’。”帶著一絲羞澀,軒軒在鏡頭前介紹起自己。
“取名‘其妙降臨’是指軒軒和音樂咖啡車能治愈人心,讓快樂降臨。”干強告訴記者,“這個‘其’字就代表軒軒,以及他生命中每一個細節,也可理解為軒軒崎嶇的生命成長線。”
2023年,干強一家在旅行途中,看見一輛由小轎車改裝而成的咖啡車。“咖啡制作流程相對固定,或許軒軒能夠勝任,如果再融入鋼琴元素,說不定能碰撞出火花。”這個想法在干強心中扎了根。回到家后,干強便開始籌備,改裝車輛、購置設備……還和軒軒媽媽一起學習咖啡制作手藝。
軒軒父母認為,咖啡車或許是軒軒未來世界裡的一葉“方舟”。為此,軒軒媽媽辭去工作,一家人全力打造咖啡車。如今,這台藍色咖啡車經常停靠在成都溫江區軒軒家附近的廣場。
每當有顧客點單,軒軒就會立即投入咖啡制作中。隻見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機器,聽著咖啡機發出沙沙響,看著咖啡液流出后緩緩加入牛奶……在熟練地操作完整個制作流程后,軒軒小心翼翼地蓋上杯蓋,插上吸管,雙手將咖啡遞給顧客。“這是我一直期待看到的。”干強說。
軒軒的蛻變讓干強覺得還能幫助其他人。近段時間,干強正在籌備開設一家線下門店,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3個月到半年的咖啡飲品制作等技能培訓。“培訓的目的並非讓大家依賴此方式獲取收入,而是助力更多像軒軒這樣的孩子提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立。”干強說。
琴鍵上的蛻變
“不要到該鬆弛的時候還在連貫,明白沒?”“明……白。”軒軒的聲音低沉且斷斷續續。3月30日下午,軒軒獨自坐了幾站地鐵,跟著老師王桂鑫上了一個小時的鋼琴課。
軒軒與鋼琴的緣分,開始並不順利。5歲那年,由於坐不住、愛搗亂的表現,軒軒的首次鋼琴求學遭到老師的拒絕。2013年5月,軒軒所在的康復機構請來了一位鋼琴老師,這讓軒軒家人決定再次求學。老師發現,軒軒缺乏練琴至關重要的條件——無法打開手指。
“老師說娃娃的手指能打開,就能教。”奶奶得知這一情況后,每天一有空就輕輕按摩軒軒的手指,拉完左手拉右手,一個月后軒軒的手指奇跡般地打開了。最終,鋼琴老師被軒軒家人的堅持打動,收下了這個特別的學生。在每天至少2小時的訓練后,更大的奇跡出現了——軒軒在2016年考過了鋼琴五級,2018年考過了鋼琴十級。
“聽說軒軒父母曾經一家一家機構去打聽,這不是一般父母能做到的,著實讓我感動。”軒軒的鋼琴老師王桂鑫說,對於能否教好軒軒,剛開始自己並不確定。
“第一次上課,軒軒的配合度讓我很驚喜。”王桂鑫說,“我帶過很多孩子,有些專業知識,他們好像明白,但手上動作卻做不出來。軒軒雖然嘴上說不出,卻能用手表達。不過,由於他的手指天生比較無力,在處理激昂、有起伏的曲子時,重音部分還是很難彈出理想的效果。”
為讓軒軒有所突破,王桂鑫除了多教一些抒情的曲子,還會選擇一些有力度變化的曲子。“現在軒軒在力度和重音表達上,已經比之前進步了很多。”王桂鑫說,軒軒的勤奮是他取得進步的關鍵。“其他孩子一天練一兩個小時就不少了,軒軒每天練3—5個小時是常態。”
困惑與堅守
在短視頻賬號和咖啡車的運營過程中,不少困惑甚至誘惑接踵而至。
“起初,我希望視頻的點贊量和播放量越多越好。”干強說,流量為軒軒帶來了更多機會,但自己也擔心流量增長過快,會打亂軒軒的成長節奏。“軒軒的成長應該循序漸進,這些年我看到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這種價值遠超流量帶來的滿足。”
干強告訴記者,身邊也有朋友勸他抓住機會利用流量變現,甚至有團隊出價300萬元希望與他們合作代言,這些都被婉拒了。“‘其妙降臨’這個品牌,是軒軒夢想的寄托,我希望它能保持最純粹的模樣,不被過多的商業利益所裹挾。”干強說。
如今,干強每天還會收到大量的“求助”信息。干強說,每次看到那些私信,他都感同身受。“很多粉絲問,怎樣才能管好自己面對孩子時的情緒,這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當我們都難以管控情緒時,又怎能苛求像軒軒這樣患孤獨症的孩子?”
“我太知道每個孤獨症孩子家庭背后的艱辛,但我能力有限。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幫助,包括我。”說到這裡,這個總是表現出活力和堅強的父親,表現出少見的“軟弱”。
“那您需要誰的幫助?”記者追問。“軒軒吧。”干強說,軒軒讓他很安靜。“軒軒沒有太大的欲望,不會給我太多的焦慮,他給我帶來的全是開心的內容,讓我生活得特別簡單,也很純粹。”
互聯網上,有不少網友持續關注著軒軒,也讓軒軒一家認識了很多愛心網友。干強向記者展示了一封來自安徽粉絲的信:“從2021年到2024年,我一直默默關注著軒軒。看他第一次學會輪滑、攀岩、游泳、做飯,第一次獨立,第一次獨自乘坐公交車、地鐵,第一次自己出門倒垃圾、打水買菜,我發自內心地為軒軒感到開心。有時我會想,如果軒軒能正常成長會是怎樣的大男孩,但后來我發現,現在的他,就已經很好了。”
“我無法要求大家一定要包容、接納孤獨症群體。隻希望,當大家遇到行為看起來有些怪異、語言表達模糊不清、溝通能力欠佳的他們時,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可以選擇忽視。如果想為他們做點什麼,請給他們一個微笑。”干強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馮 蔣京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