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有座氣象博物館

![]() |
和林村的鄉村氣象博物館。 |
台上,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解氣候變化和影響﹔台下,20多名小學生聚精會神地聆聽……近日,一批參加研學的小朋友來到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和林村,他們的目的地是一幢紅色屋頂的三層小樓。原來,村裡藏著一座鄉村氣象博物館。
“這裡曾是閑置的舊農房,我們將它改造成鄉村主題的氣象博物館。”溫江氣象科普基地負責人李紅菲告訴記者,博物館正對著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都市溫江區鄉村振興主題公園。“我們的博物館就在稻田旁邊,氣象科普結合農業實踐,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李紅菲說。
博物館面積不大,功能卻挺全。氣象觀測展示區、氣象模擬體驗區、氣象文化科普區,三個功能區域將氣象知識娓娓道來。其中,氣象觀測展示區主要展示氣象地面、高空、雷達觀測的基本原理和儀器設備﹔氣象模擬體驗區主要利用裸眼VR(虛擬現實)技術搭配氣象模擬裝置,讓觀眾在互動中了解主要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措施﹔氣象文化科普區主要通過圖文展示我國氣象事業發展歷程等內容,並融合了當地的農耕文化。
立足鄉村氣象博物館,溫江區氣象局正著力打造“一館一場一課堂”科普體系。“一館”即鄉村氣象博物館,“一場”即打造可參觀、可體驗、可互動、可研究的沉浸式科普觀測場景,“一課堂”即開發了一套氣象科普研學課程,圍繞農耕文化、二十四節氣等元素,形成“氣象+”等科普研學課程。
“2024年5月,氣象專家王明田在這裡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農業氣象‘壩壩課’。在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邊,王老師邊講解水稻生長與氣象條件的緊密聯系,邊引導學生們觀察稻葉隨風搖曳的姿態,體驗自然界的微妙變化。”李紅菲說,稻浪翻滾,學生們手持氣象記錄本,跟隨王老師的步伐,在“行走的課堂”中收獲滿滿。據統計,自2023年開館以來,鄉村氣象博物館已累計開展研學活動100余場,接待研學學生4萬余人次。
“游客參觀完博物館后,往往還會去和林稻海打卡游玩,或去參觀不遠處的溫江大蒜文化體驗中心。”據李紅菲介紹,截至目前,鄉村氣象博物館盤活閑置資產效益超300萬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3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