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例!成都17戶居民參與治理D級危房,自籌資金原址重建新樓
危房變新房“憂居”變“優居”

●17戶居民平均每戶出資10余萬元,累計自籌資金近188萬元,居民成為開發商
●住戶自發成立項目管理委員會,集中管理項目資金並監督項目執行
●經過建設,原來年久失修的筒子樓變為框架結構、有獨立廚衛的成套化住宅
●項目推進過程中形成“居民主導、社區協調、政府支持”的改造模式,開辟D級危房自主改造的新路徑
“危房變新房,巴適!”3月28日,成都市青羊區君平街89號院舉行“自治花開·幸福滿院”D級危房居民參與式治理成果展。棕色與米黃相間的3層新房前,幾張老舊房屋的照片吸引不少人的注意——這是89號院1棟原址重建前的樣子。
君平街89號院1棟原是一棟3層磚木結構的筒子樓,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為原成都市電影公司宿舍,住戶17戶,目前均為私人產權。“近兩年時間自籌資金、原址重建,我們自己就是開發商。”住戶張照明很感慨。
成都市青羊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省首例D級危房居民自籌資金、原址重建案例,居民、祠堂街社區、少城街道辦以及成都市、青羊區相關職能部門作出努力,探索了危房治理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的有效路徑。
新房“不長高”“不長胖”,僅調整內部格局
簡單的剪彩儀式后,1棟17戶居民拿到新房鑰匙。住戶劉建華第一時間去一樓新家參觀——5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裡,預留了衛生間、廚房等空間。“原來隻有公共衛生間,做飯都在走廊上。”劉建華回憶。
“跟之前相比,房子‘不長高’‘不長胖’,但從原來的磚木結構變成框架結構,並在內部格局上進行了調整,每戶都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祠堂街社區黨委書記陳必琴說。
住戶袁碧霞上世紀80年代就搬至89號院,“剛開始房子還可以,后來時間久了,越來越惱火,一到雨季就緊張。”2021年4月,1棟房屋屋頂垮塌,社區出資應急排危,搭建鋼架防護設施並勸導大部分居民搬離。2022年9月,房屋再次垮塌,相關部門相繼到現場查勘,緊急將住戶搬離進行過渡安置。2023年5月,專業機構鑒定該房屋為D級危房。
如何解決房屋安全隱患?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印發的《危房原址恢復重建工程規劃許可辦理規則》(簡稱《規則》),讓這裡的住戶看到希望。
按照《規則》,對經鑒定為D級危房的住宅建筑,鑒定結論為“不滿足安全使用要求,建議拆除的”,經核定“未納入棚戶區改造計劃的”,經全體業主單位或個人同意,按流程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証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証。
“那就自籌資金,原址恢復重建!”不少住戶下定決心。之后,參考房屋面積大小,17戶居民平均每戶出資10余萬元,累計自籌資金近188萬元。這也是此次原址重建的全部資金。
審批手續復雜,很多方面還需探索創新
“自籌資金、原址恢復重建,從辦証、籌資到施工和最后驗收,都無先例可循。項目又不同於房地產開發項目,審批手續復雜,審批和建設流程與現行房地產市場規范和流程不一致。”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辦事處城市更新和物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卿川參與了原址重建的全過程。
首先是辦証。要順利開工,工程規劃許可証、施工許可証缺一不可。
取得工程規劃許可証,一個重要條件是要征得所有住戶同意。陳必琴介紹,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院落黨員骨干引導居民積極參與,成立自改小組,網格員全程參與、提供協助。經過26次民主協商,最后所有住戶都同意原址重建。
工程規劃許可証還需“申請人在檔案、設計、登記等部門查詢的原建筑的各層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原件1份)”。89號院1棟年代久遠,很多材料缺失。卿川說,隻有進行專項說明,並由具有資質的測繪單位提供現建筑的現狀實測圖。
取得工程規劃許可証后是選擇施工單位,取得施工許可証。“找了不少施工單位,都因體量小而拒絕。”陳必琴介紹,經多次協調,住戶與四川省中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達成施工協議。
建設過程中,還面臨工程施工監管難的問題。大部分參與者並無工程管理經驗,對工程造價、方案設計、資金監管等方面均不了解。在社區的指導下,張照明等住戶自發成立項目管理委員會,集中管理項目資金並監督項目執行。成都市青羊區住建交局工作人員多次前往現場,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施工方案,並督促進度。
“青羊區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攻堅行動也要求,整個過程黨員骨干、居民代表全程參與,讓原址重建項目更公開透明。”陳必琴說。
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君平街89號院1棟項目推進過程中,形成“居民主導、社區協調、政府支持”的改造模式,開辟了D級危房自主改造的新路徑。未來,還將繼續在危房治理中探索更多新方式。(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段玉清 成都觀察 楊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