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科闖無人區 | 創新驅動 無人駕駛助“蓉”易行

2025年03月29日14:57 |
小字號

在科幻電影中,層出不窮的“硬核”交通工具,往往是體現故事未來感的重要元素——

在《我,機器人》人中,主人公一邊呼呼大睡,汽車一邊自動飛速行駛﹔在《第五元素》裡,飛行出租車在城市高樓間來回穿梭﹔《流浪地球2》則呈現出上萬台無人車輛在行星發動機施工現場自主集結,完成運輸任務的畫面……

隨著成都科技創新力量的不斷增強,這些電影中的科幻畫面,已逐步成為城市裡的現實場景——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無人駕駛地鐵,再到無人駕駛游船,在成都,“無人”交通正逐步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為市民出行帶來更多選擇的同時,也讓人們看到創新驅動、場景賦能之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有機融合。

智慧賦能

無人交通場景走入尋常生活

打開手機微信小程序,搜索“蓉驛約車”,選擇“打車”后輸入出發點和目的地,車輛便自動到來……在龍泉驛區的東安閣附近,記者體驗了一鍵約車服務,特別的是,所約車輛為“成都造”自動駕駛出租車。

車輛到來后,記者進入后座,輸入手機尾號,車輛開始行駛,前排和后排的顯示屏幕上,則分別展示了車輛的行駛速度、軌跡以及道路環境等信息。

整個過程中,車輛行駛平穩,遇到行人會提前減速避讓﹔過紅綠燈時,它也能自動識別,並提前判斷是否可以通過﹔需要轉彎時,車輛方向盤自動旋轉實現平穩轉向。值得一提的是,在超車或變道時,車輛會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自動開啟轉向燈。

能夠實現自動駕駛的還有成都地鐵。清晨6點,當不少市民還在睡夢中,位於武青車輛段的9號線列車便自動“喚醒”,完成列車上電、自檢、空調啟動等流程后,無需司機操作,它便准時來到始發站,迎接首批乘客的到來……

“和傳統線路的列車相比,全自動列車自檢時間隻需10分鐘,較傳統人工操作的效率提升1倍以上。”成都地鐵9號線車輛運用車間主任王勇介紹。

家住青羊區,在高新區上班,市民黃歡幾乎每天都會往返於地鐵成都西站和地鐵孵化園站,“9號線的到站時間和抵達時間基本都能保持一致。”

“這正是全自動地鐵線路的優勢所在。” 王勇說,因為全自動運行,沒有人工手動操作帶來的時間誤差,地鐵就能根據系統設置准時抵達。

再將視線轉向“水路”,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河道上,成都首個落地運行、並擁有L4級別無人駕駛技術的智能游船正在清澈的湖面行駛,“它有個聰明‘大腦’,配備了激光雷達、智能傳感器、4D毫米波雷達等高科技設備,從而實現全向感知和自主避障,能給市民游客提供更加舒適的體驗……”歐卡智舶無人駕駛游船運營公司工作人員閆楷介紹道。

數月前,一輛飛行汽車在四川天府新區秦皇湖完成繞湖飛行,進一步讓人們看到成都未來出行方式的可能性……

科技支撐

為行駛安全保駕護航

自動駕駛汽車安全上路,離不開車載的技術優勢。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自動駕駛汽車與普通小汽車雖然外觀相似,卻在車頂和車身增加了攝像頭、雷達等傳感設備。

“我們重塑了汽車,讓車變得更聰明,更安全。”蓉驛約車運營經理谷小龍說,這些傳感器相當於人的眼睛和耳朵,能全方位、無死角實時精准探測車輛周圍環境。

有了感知系統還需要“大腦”發出指令。谷小龍介紹,自動駕駛車輛的“大腦”是位於車廂中的“中央處理器”,集合了車載V2X單元(OBU)、視覺處理單元、慣性導航測量單元和工控機等,“所有指令從這裡計算完成並發出,最后由車廂中改造加裝的‘線控底盤’來執行。”

為了確保安全,每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上路前,都必須在國內唯一具有國際合作背景的國家級智能網聯測試場——中德智能網聯汽車·車聯網四川試驗基地完成橋梁、隧道、高速環道、城市道路等真實場景以及各種天氣條件下的測試,並取得自動駕駛車輛專用牌照。

與此同時,無人駕駛地鐵為了保護乘客安全,在全自動運行系統也搭載了多項核心技術:正線運行時,系統通過紅外光幕實時監測車門與站台門間隙,若檢測到障礙物將自動停止發車並啟動人工介入機制。此外,“對位隔離功能”實現故障車門與對應站台門聯動關閉,車門上放的LED屏同步提示“車門故障,請從其他車門下車”,避免乘客誤入,全方位保障乘降安全。

一鍵即可啟動,不需要人工控制,“未來之舟”的安全性又如何?閆楷解答,“未來之舟”配備了先進的水面自動駕駛系統,能夠有效抵消航行過程中風力、水流和波浪帶來的干擾,“相較於傳統游船,它能減少船隻搖擺對乘客的影響,從而降低暈船的可能性。同時,乘客上船會佩戴一次性防溺水救生手環,發生落水等應急情況時,可迅速彈出救生氣囊。”

“接下來,我們還將協同西工大研究院,針對西南市場的‘無人船’產品進一步研發,接入成都市更多應用場景,將智能游船融入公園城市,讓更多成都市民體驗到技術變革帶來的智能化體驗。”閆楷說。

政策加持

催生更多科技創新場景

“如今,場景創新已經成為不少城市推動新技術應用推廣、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抓手,成都也不例外。”雨前顧問產業分析師李君霞表示。

2024年,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3部門印發《成都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范應用與示范運營管理規范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進一步規范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示范,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推廣應用,加快成都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我們依據《細則》要求開展申請工作,嚴格參照規范標准完成材料准備,通過標准化審核流程獲取道路測試、示范應用及示范運營資質。”谷小龍說,得益於相關職能部門在政策解讀、資質材料等環節提供的指導,目前該項目已進入示范應用階段。

記者從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汽車產業處了解到,成都堅持“需求牽引,場景驅動”原則,在“八縱四橫多功能”建設任務及“車路雲一體化”建設標准體系框架下,從車端、路端、雲端協同發力,打造具有商業閉環的“車路雲一體化”城市級應用場景,加快培育智能網聯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構建一套完整的智能網聯基礎體系,促進形成高效協同、智能網聯的城市交通新生態。

以成都經開區為例,該區對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進行全方位智慧化建設,沿途加裝設備為自動駕駛車輛發送紅綠燈、綠波通行等車聯網消息,通過“車路協同”輔助自動駕駛車輛行駛得更加安全與平順。當前,成都經開區已實現智能網聯測試道路城市區域全域開放,正加快構建智能網聯產業生態。

李君霞認為,智慧交通領域是開展場景創新最重要的領域之一。“水陸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覆蓋多種交通方式,為新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成都正大力突出場景營造,並發布涵蓋無人駕駛等領域在內的首批場景清單,這為圍繞智慧交通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企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將進一步推動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智慧交通領域從單點突破向全領域覆蓋演進。”

以城市為試驗場,為場景提供“應用場”,日前,成都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16條重點產業鏈組建了場景工作小組,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重點產業鏈開展場景創新工作。“相信在未來,將有更多的科技創新應用場景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李君霞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李柯雨 白洋 黃雪鬆 魏捷儀 文/圖/視頻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