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

2025年03月29日10:45 |
小字號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第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唱好“雙城記”,川渝兩地建立多層次、常態化合作機制。決策層每半年召開一次黨政聯席會議,聚焦一個主題集中研究決定合作重大事項。協調層建立副省市領導協調會議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協調推進合作事項。執行層組建聯合辦公室,動態調整設立交通、產業等22個專項工作組,形成閉環落實工作體系。

◇5年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不足6.3萬億元,2024年增長到8.7萬億元,實現五年邁上兩個萬億元級台階,佔全國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

◇《2024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總指數從2020年的100.00(基期)提升至173.47,年均增速達20.16%。

◇5年來,川渝以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攜手將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不斷擴大高水平開放。多個“全國首創”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誕生:探索建立全國首個跨省域管轄金融案件的專門法院——成渝金融法院﹔設立全國首個跨省聯合河長辦——川渝河長制聯合辦公室﹔建設全國首個跨省域自貿試驗區合作示范區——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

◇打破區位限制,以制度創新共建開放高地。川渝兩地依托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推動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

建成川渝高竹新區科技創新基地、超瞬態實驗裝置等項目,開工建設磁浮飛行風洞、電磁驅動大科學裝置及地方配套等項目……2025年初,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發布的《2025年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點項目名單》,共有32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3.7萬億元。

31、67、160、248、300、320——從2020年到2025年,共建項目數量呈現一條上揚曲線,彰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昂揚勢頭。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第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同年10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強成渝區域協同發展,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新基地,盡快成為帶動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指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重慶、四川兩地要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發展能級,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

針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推動形成“1+N”規劃體系,謀劃實施成渝中線高鐵等一批重大項目,布局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等一批重要平台,統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等一批重大改革……5年來,國家有關部門與川渝兩地緊密配合,秉持一體化理念,一盤棋謀劃,穩步推進各項任務舉措。

四川先后出台《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力譜寫四川發展新篇章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突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總牽引,舉全省之力推進實施,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

重慶先后出台《中共重慶市委關於立足“四個優勢”發揮“三個作用”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中共重慶市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把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重慶市委“一號工程”和重慶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進。

唱好“雙城記”,川渝兩地建立多層次、常態化合作機制。決策層每半年召開一次黨政聯席會議,聚焦一個主題集中研究決定合作重大事項。協調層建立副省市領導協調會議機制,定期召開會議,協調推進合作事項。執行層組建聯合辦公室,動態調整設立交通、產業等22個專項工作組,形成閉環落實工作體系。

共建“經濟圈”,成渝地區集聚資源要素,加速形成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的交通樞紐、物流樞紐、產業鏈樞紐。5年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不足6.3萬億元,2024年增長到8.7萬億元,實現五年邁上兩個萬億元級台階,佔全國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

經過5年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新動能更為強勁、區域發展更趨協調、綠色本底更加堅實、開放發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發展能級和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有力提升對全球產業要素的集散能力和參與國際產能協作的競爭力與話語權。

積厚成勢 整體躍升

蛇年春節,“成都造”《哪吒之魔童鬧海》點燃國產動畫電影一把“火”,不斷打破影史紀錄,成都的城市創新力與產業爆發力令人眼前一亮。2024年,成都文創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2810億元,同比增長9.1%,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在重慶,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95萬輛,同比增長超90%。汽車產業“一馬當先”引領工業經濟發展,重慶成為全國第九個人均GDP突破10萬元的省區市。

川渝兩地以做大做強重慶、成都兩個“極核”為重中之重,全面提升“雙城”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引領雙城經濟圈齊頭並進、相向發展。

高質量建設“雙核”。

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攬,持續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提升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2024年經濟總量超過2.3萬億元,穩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三位。重慶聚焦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迭代升級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體系構架,統籌抓好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2024年經濟總量達3.2萬億元,躋身中國第四大經濟城市。

“雙核”引領“雙圈”協同共進。

同城一體、活力迸發。重慶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為先導,支持渝西地區先進制造業跨越發展,為成渝中部崛起提供有力支撐。成都輻射帶動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成資臨空經濟三大產業帶初步形成,9條共建重點產業鏈產值相繼邁上萬億元台階。“雙核”帶動下,“雙圈”互動日益緊密,成渝“雙城”間火車日均客流達到7萬人次,連接“雙圈”的渝西地區與川中四市合作不斷加強。

圍繞“雙圈”,北翼“展翅”,南翼“騰飛”。在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進程引領雙城經濟圈北翼“展翅”。比如,四川開江與重慶開州組建“開開制造業發展聯盟”。四川省勝發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在家門口就找到合作伙伴,一年可節省運輸成本上百萬元。

在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推動南翼“騰飛”。渝昆高鐵川渝段2024年正式開通,川南渝西城市串珠成鏈,沿線地區持續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提升經濟發展能級和水平。

以重大項目為牽引,以產業融合為根基,川渝兩地推動雙城經濟圈優勢互補、協作升級。

——重大項目密集落子,加快形成內暢外聯立體交通網絡。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提速建設,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機場群協調聯動,國際航空樞紐逐步成勢﹔軌道上的經濟圈加密成網﹔瀘州港、宜賓港至重慶港“水水中轉”班輪常態開行。川渝間已建成鐵路、高速公路、水運通道25條。

——清潔能源基地加速建設,夯實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支撐。白鶴灘水電、雅礱江臘巴山風電等項目投產,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運,天然氣(頁岩氣)千億方產能基地年產氣量超700億立方米,世界級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

——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打造川渝高端制造世界名片。川渝兩省市聚焦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特色消費品等重點產業,在產業配套、平台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

電子信息產業是川渝創新實力最強、產業基礎最好的支柱產業。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加快補鏈強鏈,成渝地區一躍成為全球前十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萬台筆記本電腦、超1億台智能手機出自川渝。

汽車制造業是兩省市攜手打造的主導產業之一。重慶發揮整車制造優勢,四川突出動力電池和清潔能源配套方面競爭力,共建產業鏈供需對接平台,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基地,已匯聚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超2000家,全國每七台汽車就有一台產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

——新興賽道前瞻布局,共拓未來產業新空間。川渝兩地以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等為契機,協同打造要素集群,完善產業鏈條,吸引騰訊、華為、阿裡巴巴等數字經濟頭部企業落戶。川渝兩省市工業互聯網標識累計注冊量、解析量均突破380億個(次),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邁入新階段。

去年12月,重慶梁平至四川達州、綿陽北川的川渝首條低空短途運輸航線開通。雙方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帶上持續發力,具有川渝特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5年來特別是黨的二十大以來,川渝兩地攜手共進,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攜手推動綜合實力持續邁上新台階,合作共建打造區域協作新亮點,標志性成果由點及面持續涌現,干部群眾精神面貌展現新氣象,雙城經濟圈進入積厚成勢、整體躍升新階段。

協同創新 動能澎湃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歷史上首次發現能量高於1億億電子伏特宇宙線的起源天體﹔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啟動新一輪物理實驗﹔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深地液氮低溫實驗平台開始調試運行……2024年以來,一批源自成渝地區大科學裝置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涌現。

川渝兩地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准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打造西部地區創新策源地,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壯大科研力量。

以西部(成都)科學城、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中國(綿陽)科技城為先行啟動區,川渝兩地科技創新逐步構建“核心帶動、多點支撐、整體協同”的發展態勢。

西部(重慶)科學城以“重大疾病下一代診斷技術”為主攻方向的金鳳實驗室,聚集全球相關領域19個優秀團隊、400余名科研人才,2024年10月集中發布了單鹼基精度3D全景空間多組學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智算平台等6項重點科技成果。

在西部(成都)科學城,成都科創生態島2號館、3號館1月全面建成。自2023年10月底試運營以來,生態島已鏈接35個重大創新平台和27家國家級科研機構,集群注冊企業近1000家,發布科技成果500余項。

推動創新資源共享,強化平台支撐,提升科研效率。

“我們正在對肺癌的抑制性和微環境形成的機制和臨床診療策略進行研究,讓臨床診療決策更科學、精准。”過去一年多,四川省人民醫院腫瘤研究所所長許川頻繁往返成渝兩地,既在重慶的金鳳實驗室帶團隊進行科研,也回到成都的醫院開展臨床診療與臨床試驗。“資源共享、協同攻關,讓我們力量更強、效率更高。”許川說。

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自然人群生物資源庫、超瞬態實驗裝置、國家應用數學中心、長江上游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目前,科技部批准川渝新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22個,支持實施國家各類研發項目4066項、經費46億元﹔川渝重組形成全國重點實驗室26個,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新挂牌運行11家。

川渝兩地累計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257個、資金超過1億元﹔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中新(重慶)超算中心等數據和算力實現開放共享﹔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4萬余台(套)、總價值超過131億元。

共建技術轉移聯盟,打造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激發科研活力。

“通過打通線上平台,我們建立了定期對接機制,把企業需求和資源供給結合起來,探索兩地企業的精准對接渠道。”成都天投集團科創生態島運營公司負責人閻妍介紹,成都科創生態島正與重慶明月湖科創園區聯動,聚焦科技企業孵化與成果轉化,營造更具活力的區域科創生態。

2024年,川渝兩地技術合同成交額超2800億元。高速列車節能輔助駕駛、北斗三號基帶芯片等領域實現了一批合作成果落地轉化。《2024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23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總指數從2020年的100.00(基期)提升至173.47,年均增速達20.16%。

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全面提升產業鏈布局能力。

清晨,成都市龍泉驛區的加氫站,常常能看見滿載工業零部件的氫燃料電池卡車排隊加氫,它們的目的地是數百公裡外的重慶。2021年11月“成渝氫走廊”正式啟動建設以來,兩地已累計投入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1000余輛,沿途建成加氫站29座。

成渝地區建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協同發展合作機制,共出台相關政策30余項。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重慶大學、中國汽研等高校、科研院所和氫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以成都、重慶為核心打造技術研發中心和示范應用中心。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聯合互補為導向,成渝地區已形成氫能全產業鏈布局。”東方電氣(成都)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產業與市場開發部副部長曹智會說,“到2027年,‘成渝氫走廊’將推廣車輛5000輛以上,同步拓展氫儲能、熱電聯供等氫能多元應用領域,氫能產值可突破200億元。”

發揮科創中心策源效應,推動企業蓬勃發展。

重慶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四川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三強計劃”,川渝兩地聯動匯聚高新技術企業2.7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

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說,共通科創政策、共建科創平台、共擔科技項目、共享科技成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正不斷取得新突破。

改革開放 蹄疾步穩

5年來,川渝以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攜手將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不斷擴大高水平開放。

多個“全國首創”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誕生:探索建設全國首個跨省域管轄金融案件的專門法院——成渝金融法院﹔設立全國首個跨省聯合河長辦——川渝河長制聯合辦公室﹔建設全國首個跨省域自貿試驗區合作示范區——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

成渝地區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2020年底,川渝省級層面批准啟動建設首個跨省域新區——川渝高竹新區,擔負起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改革重任。

從省際交界地“邊緣地帶”到雙圈“戰略前沿”,川渝高竹新區以改革破解行政藩籬。

走進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高灘鎮與重慶市渝北區茨竹鎮交界處的川渝高竹新區,連片的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曾經的“斷頭路”成了平整大道。過去需要分別到四川、重慶兩地辦的事,現在川渝高竹新區內就能辦理。

作為最早一批入駐新區的企業之一,從事汽車研發及試制生產的四川瑞創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於2018年遷至新區。“搬遷后,我們同時享受四川廣安相對較低的要素成本和重慶高水平的技術支撐、創新政策,企業發展空間更大。”企業工程技術部技術總監李效輝說。

川渝高竹新區負責人說,新區聚焦跨省域同城化改革試驗,遵循“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原則,打破行政壁壘,在區域內形成一體化管理服務體制,初步形成100余項“高竹特色”改革成果。廣安和渝北分別抽調干部組建高竹新區管委會,共同出資組建高竹開發公司,實現規劃編制、基礎配套、交通建設等多方面一體化。

緊扣“改革開放新高地”戰略定位,川渝兩地共建改革試驗田,打造區域市場一體化“樣板間”。

5年來,川渝兩地聯動實施了197項改革措施,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全力打造跨區域協作樣板。

招商引資“互挖牆腳”、產業同質競爭怎麼辦?

2020年,川渝兩地市場監管部門在全國率先開展公平競爭審查第三方(評估)交叉互評:兩地互派審查人員,對涉及市場准入、招商引資、招標投標等領域的政策措施進行“背對背”審查﹔對爭議政策引入第三方智庫評估,確保審查專業性。目前,已實現毗鄰地區公平競爭交叉審查、互評政策措施626件。

企業兩地遷移、異地辦事不方便怎麼辦?

5年來,川渝聯合發布4批次355項“川渝通辦”事項,目前每天的辦理量超過2萬件次,辦理時間平均壓縮一半以上。以前企業在川渝兩地間遷移,需要先清稅注銷,現在通過數據協同共享,已實現企業跨省市“一鍵遷移”。

打破區位限制,以制度創新共建開放高地。川渝兩地依托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推動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

春日景和,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內,一列裝載“川渝造”汽車、電子產品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鳴笛啟程,從中國內陸腹地,駛向歐洲及中亞國家。

渝新歐(重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智科介紹,作為全國首條實現跨省域合作的中歐班列線路,中歐班列(成渝)自2021年統一品牌以來,在資源整合上取得顯著成效,運營標識、基礎運價、車輛調撥的“三統一”讓成渝企業享受更便捷的通道服務。

開放通道四通八達。西部陸海新通道開通中泰、中越、中緬班列,通達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60個港口﹔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超3.6萬列﹔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初具規模,2024年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達4868萬人次,雙流、天府機場年客流突破8700萬人次,國際貨運航線增至50余條﹔推動長江黃金水道進出口通關便利化,長江、嘉陵江干支聯運全面鋪開……

開放平台提級聚勢。川渝共同探索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新機制,與新加坡開展金融合作﹔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多項創新舉措全國推廣﹔兩地納入外國人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聯動實施范圍﹔智博會、西博會、西洽會等系列國際展會影響力逐年攀升,簽約項目屢創新高……

開放機制持續優化。探索鐵路單証物權化試點等陸上貿易規則創新﹔共同搭建從訂購到交貨的國際物流全鏈條服務體系,多式聯運“一單制”、數字提單應用等改革,降低物流成本15%以上﹔新能源汽車鐵路運輸標准、跨境金融服務等試點,為全國規則探索提供“成渝樣本”……

勇立潮頭,一扇扇“開放之窗”讓世界看見成渝、走進成渝。2月27日,全球知名半導體企業意法半導體與三安光電合資設立的安意法半導體碳化硅晶圓工廠在重慶高新區正式通線,推動國產碳化硅芯片進入國際主流車企供應鏈﹔2024年,英特爾宣布在成都增加3億美元注冊資本擴容、德國梅塞爾集團投資成立成都高投梅塞爾氣體產品有限公司,四川外商直接投資(FDI)到資26.1億美元……

品質生活 共建共享

春節期間,四川市民楊鑫帶著一家人前往重慶神龍峽景區游玩。在售票窗口,他掏出社保卡輕鬆完成購票,享受了同重慶居民一樣的五折旅游優惠政策。“以前出門旅游,不同地區政策不同,優惠也難享受。現在社保卡一卡通用,方便又實惠。”楊鑫說。

2025年1月1日起,川渝兩地居民社會保障卡在兩地多個公共服務領域實現互認互通。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深刻改變兩地人民的生活,“雙城生活、同城體驗”從構想變為真切可感的現實。

家住重慶渝北區的王雲,退休后常回四川廣安老家居住。不久前,她在廣安當地醫院看病,治療結束后直接使用重慶的社保卡進行結算。“以前異地看病報銷手續繁瑣,需要來回跑。現在用社保卡,全程網辦,即時報銷,太方便了。”王雲說。

目前成渝兩地組建跨區域專科聯盟147個,建立遠程醫療協作網293個,推動2300家醫療機構實現電子健康卡掃碼互認,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161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兩地率先試點全域跨省(市)社銀合作新機制,社保、工商銀行共建合作網點1028個,實現地域全覆蓋。

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身邊事”著手,2020年11月至今,川渝兩地先后推出了四批“川渝通辦”事項,涉及企業群眾高頻事項355項,日均辦理和查詢量超過2萬件次,大大提高了兩地群眾來往交流和辦事便利度,進一步促進了川渝兩地民心相通。

教育文化體育深入協作,成渝地區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同等享受遷入地入學、編班、資助等待遇,川渝174家公共圖書館開通社保卡隨借隨還,聯合推出體育旅游精品項目20個。

聯手打造“智匯巴蜀”“才興川渝”“大創慧谷”等川渝人力資源服務品牌,川渝兩地聯合發布雙城經濟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65個優勢學科結對共建“雙一流”學科,採取“高校試點+政府支持”模式聯合培養拔尖人才。

生態環境共治共保,攜手描繪綠水青山新圖景。

同處長江上游地區,川渝兩地共同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協作機制、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努力打造高水平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樣板。

銅缽河是流經四川達州與重慶梁平的跨界河流,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合作投入6億多元實施57個治理項目,建成28座污水處理設施及267公裡管網,使水質從劣Ⅴ類躍升至Ⅲ類,重現澄澄碧水。

“我們像繡花一樣治理每段河道。”重慶市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唐小平介紹,通過實施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工程,建成4.56萬平方米濕地系統,不僅消除黑臭水體,更培育出生態旅游新業態。

監測數據顯示,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2年達100%,建成美麗幸福河湖38條,9個渝入川跨界河流國控斷面水質連續4年100%達標,多條昔日“臭水溝”成為群眾稱贊不絕的“幸福河”。

以長江、嘉陵江、涪江等“六江”生態廊道建設為引領,川渝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共同推進生態系統協同保護,共建“兩岸青山·千裡林帶”超過1300萬畝。特別是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推進交界水域齊抓共管、聯合執法,提前一年完成了1.5萬艘漁船、2.7萬名漁民退捕上岸任務,有效恢復長江流域水生態平衡。

目前,長江干流重慶段監測到的魚類較禁捕以前增加一倍以上,長江鱘、胭脂魚、岩原鯉等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水生生物資源量明顯上升。

共同呵護美麗藍天,川渝兩地建立全國首個跨區域跨部門聯動推進“兩高”水泥行業常態化錯峰生產制度,在全國率先成立跨省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工作小組,聯合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五大行動。

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川渝兩地實施“雙碳”聯合行動,在全國率先開展跨省共建“無廢城市”,目前碳市場累計成交超過9000萬噸。

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啟新的五年。在2024年12月30日召開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十次會議上,兩省市共同謀劃提出20個集成式標志性重大改革項目,接續實施100項重點任務。

四川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將和重慶一道,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樹牢“巴蜀一家親”理念和“川渝一盤棋”思維,全面加強戰略協作、政策協同和工作協調,不斷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共同服務好全國發展大局。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旭東 胡旭 李力可 李曉婷 田金文

來源:《瞭望》2025年第13期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