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嘉賓熱議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不斷迭代表達方式 打造長久文化IP

2025年03月29日08:2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不斷迭代表達方式 打造長久文化 IP

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新技術與精品內容體驗展區內,星辰機器人在表演歌舞。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華小峰 攝

  3月28日,作為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重要活動之一,“傳承與煥新——網絡視聽賦能傳統文化新表達”論壇在成都舉行。

  參與本次論壇圓桌對談的嘉賓,既是知名文化人,又是以網絡視聽進行傳統文化新表達的積極實踐者。

  其中有哪些經驗和成效?還面臨怎樣的困難?下一步有何打算?對於主持人拋出的問題,他們各抒己見。

  傳統在創新中發展 二者永遠交織在一起

  論壇現場,知名主持人、導演劉儀偉給出他的觀點:“每個人都在不斷創新,又不斷在創新中守正,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

  在劉儀偉看來,我們每個人都在傳承,包括我們的生存方式和家庭結構。但我們又在不斷地創新,傳統是在創新中發展的,二者永遠交織在一起。

  如何賦能傳統文化新表達?與會嘉賓不約而同選擇了網絡視聽。

  近年來,藏族音樂人容中爾甲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將藏族文化尤其是藏族音樂不斷推介給更多受眾,“民間還有很多大家沒有接觸過的歌舞,通過新媒體平台,我想把它們盡量原汁原味地展示給大家。”

  2020年,因為一段“提劍扔垃圾”的視頻,凌雲迅速在網絡走紅。如今,這位峨眉武術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全網粉絲量已達3500萬。“想過火,沒想過這麼火。”在凌雲看來,借助創新表達,可以推動傳統武術傳承發展。

  不過,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依然存在。“95后”書畫修復師俞明銳透露,自己所在的書畫修復專業,一屆約有40名新生,但經過4年學習之后,留在相關行業工作的不到一成。

  “書畫修復入門、出師比較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學習,甚至畢業后還可能接不到活。”俞明銳說,修復師的收入如果折合成時薪,可能還不如去快餐店打工。

  打破專業壁壘 降低受眾的理解門檻

  對普通網友而言,無論是書畫修復、峨眉武術還是藏族音樂,其實都有一定的“專業壁壘”。這就對網絡視聽普及推廣的內容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都說隔行如隔山,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座山推倒。”俞明銳的做法是,在視頻解說中,盡量用比喻的方式降低用戶的理解門檻。“比方說,書畫修復最重要的一步是‘揭命紙’,大家可能聽不懂。我就說這個步驟相當於給人做心臟移植手術,以此表明它的重要性和危險性。”俞明銳說。

  容中爾甲則在網絡直播中嘗試“兩條腿走路”:一邊是藏語的歌曲和傳統的舞蹈,另一邊則是用流行音樂制作和用普通話演唱的歌曲,以此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凌雲在“觸網”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在互聯網1.0時代,自己就是用一部手機拍,每天追著流量趕﹔到了2.0時代,除了空翻,我還會練槍舞劍,把古書裡的東西找出來復原,把武術招式呈現在視頻裡﹔3.0時代,我要找到一個很強的文化符號作為IP,於是到全國各大院校去選拔,通過短視頻平台進行招募,組建團隊把商業業態做好。”

  曾經有人問凌雲的師父,自己的徒弟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成為網紅是否合適?得到的回答是:任何傳統文化都需要用最具時代感的眼光去看待。“這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凌雲說,希望大家對自己的認識,能從一個短視頻博主,逐漸轉變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讓“凌雲”變成一個長久的IP。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如波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