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創 園區裡來了“共享博士”

“這是大型鈦合金薄壁航空零件,目前的最小壁厚隻有幾毫米。”“我們希望將精度控制在0.2毫米以內。”近日,在成都新杉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增材制造研發中心內,一場關於金屬3D打印工藝優化方案的討論正在熱烈進行。
除了企業自己的技術人員,參與此次討論的還有來自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成都航院)的門正興博士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除了新杉宇航,這個被譽為“德勝學者”的博士還為園區內中國航發成發、航新航空、嘉綺瑞航空等10余家企業提供了工藝改良、專利申報等方面的科研服務,成為企業爭搶的“共享博士”。
這項全省首創的“博士共享計劃”,由新都區人才發展中心圍繞該區航空航天主導產業,與成都航院合作,引入該校51名工程學博士,讓園區內多家企業終於擁有了夢寐以求的高端智力支撐。
不久前,成都產業園區人才洽談對接會新都區校院企地創新發展專場活動在成都新都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舉行。中國航發成都發動機有限公司、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公司,與上海交大、西南石油大學、成都航院等10余家高校完成了四輪校企地系列合作簽約,其中“博士共享計劃”受到廣大企業極大歡迎。
在新杉宇航研發部,一套3D打印路徑算法與激光能量場分布模型在研發中遇到問題停滯不前。在該領域擁有國家發明專利的門正興博士便成為此技術攻關項目的“共享博士”,與企業研發部一同優化傳統分布模型,最終打印精度提升12%。“過去企業遇到技術瓶頸,要多方尋找專家資源,現在隻需‘共享博士’,就能實現研發能力與企業轉型升級需求精准匹配。”新杉宇航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目前與多名“共享博士”建立合作,能將科研周期縮短30%。“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模式非常符合企業需求,讓我們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獲得頂尖智力支持。”
“博士不用辭職下海,企業也不必高薪養人,卻都能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和技術攻關,這對企業、高校、博士人才和園區是一場多贏。”新都區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王玉萍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