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代表之聲

2025年03月27日08: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如何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委書記虞平: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完善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聚焦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三類人群”開展精准監測幫扶,穩步提高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堅決打好“五年過渡期”收官戰。

  聚焦“提品質、拓市場、促融合、能富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積極培育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生態康養、賽事演藝等新業態,因地制宜推動農產品變商品、農房變客房、田園變公園,讓群眾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科學布局基礎設施,精准配置基本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鄉風文明、平安鄉村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

  (本報記者王明峰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孫建設:

  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多方協同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不斷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領導基層治理的戰斗堡壘,是引領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要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從管理、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面強化能力建設,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群眾信得過的農村干部隊伍,更好地適應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需要。

  鄉村治理的有效性還依賴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通過落實“四議兩公開”等制度,完善村民自治機制,不斷拓寬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渠道,激發村民自治活力,引導村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如建立農村信息化服務平台,推廣在線辦事、遠程醫療等,不斷推動數字賦能鄉村治理。

  (本報記者邵玉姿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固城湖青鬆水產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邢青鬆:

  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縣域富民產業主要表現為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

  堅持按市場規律辦事,圍繞地域特色、聚焦農民增收來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走深走實。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大力培育新產業和新業態。

  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完善產業空間布局,提升縣城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增強重點鎮集聚功能。

  夯實人才和科技支撐,立足縣域產業升級發展方向招引人才,推出一批適應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的新職業,注重引導外出人才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持續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

  (本報記者亓玉昆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臨涇鎮席溝圈村黨總支書記馬銀萍: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發展新畫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協同發力。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以席溝圈村為例,正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通過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鄉村宜居水平。持續加大對農村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實現農村道路硬化、飲水安全、電力穩定供應和通信網絡全覆蓋,特別是提升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讓鄉村也能享受到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

  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應持續加強人居環境整治,推動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改善農村衛生條件,積極開展農村生態修復和建設工作,讓鄉村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本報記者趙帥杰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7日 18 版)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