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守護“小小的TA”

電腦上播放著視頻,測試者緊盯屏幕,視線隨畫面轉移……在成都市龍泉驛區殘疾人綜合服務體驗中心二樓,7歲的佳佳(化名)正在進行眼動追蹤測評,這是佳佳第一次接受孤獨症的診斷。
佳佳所在的地方,是四川省首個孤獨症兒童成長追蹤測評中心,由龍泉驛區殘聯依托成都康培助殘公益服務中心,邀請四川師范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及胡中華教授團隊共同打造。通過搭建科學的測評系統和數據追蹤系統,該中心能為特殊兒童和家庭提供專業測評和個性化康復支持。目前已建檔服務22人次,出具評估報告16份。
科學測評+數據追蹤
“更智慧”地守護特殊兒童成長
“注意力較為分散,對互動的人有一定關注……”康復治療師初步記錄下佳佳的反應。
據孤獨症兒童成長追蹤測評中心相關負責人李飛介紹,眼動追蹤主要測評孩子的社會性注意能力,是整個測評環節的關鍵一環。
孤獨症兒童正在接受測評。成都市殘疾人聯合會供圖
“眼動追蹤技術可以用於孤獨症兒童的早期診斷。”四川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主任吳春艷解釋道,孤獨症兒童在社交互動、情感交流以及環境適應等方面常常存在困難,這些問題往往與他們的視覺注意力和信息處理方式有關。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況,中心會對孤獨症兒童的社會性注意能力、行為表現以及認知能力三項內容進行測評。測評完成之后,中心會出具專業評估報告和指導方案,通過綜合評估給家長康復指導意見。
“川師會從社交、孤獨特質等4個維度進行分析,並給予課程教學指導﹔康培中心出具短(長)期康復訓練目標,涵蓋語言理解、表達、社交互動等內容。”李飛介紹道,測評量表也在同步優化,“在實踐過程中,加了很多客觀性的指標,減小誤差。”
測評中心一角。成都市殘疾人聯合會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還會針對每個兒童進行追蹤測評,每年度至少3次。“定期進行追蹤測評可以評估干預措施的有效性,指導接下來的康復訓練方向。”李飛說道,項目自2024年12月開展以來,共計為22名兒童0-12歲進行追蹤測評,出具測評報告16份。
從個體支持到群體政策支撐
讓科技惠及更多殘疾人
利用眼動儀、腦電圖(EEG)等先進的科研設備對兒童的行為和神經活動進行科學評估﹔開發基於機器學習的行為篩查工具﹔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兒童的行為模式進行預測……從評估到干預,在孤獨症兒童成長追蹤測評中心,科技融入了每個環節,讓數據更精准,推動制定更契合特殊兒童的個性化干預策略。
佳佳(化名)正在進行測評。成都市殘疾人聯合會供圖
據了解,下一步,中心將開發面向特殊兒童家庭的智能化支持系統,實現機構-家庭-殘聯的三方數據互通。
“我們將打造市(州)級服務基地,逐步實現從個體支持到群體政策支撐的全面覆蓋。”龍泉驛區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中心不僅為特殊兒童及家庭提供個性化和科學的服務,還將為政府和社會各界在特殊兒童支持方面提供堅實的數據和經驗基礎,有效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社會參與度和環境適應能力,實現更加包容、平等的社會環境。
此外,服務范圍也將從孤獨症兒童,擴大到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以及肢殘兒童,“我們將建立線上平台,實現全國范圍內的遠程指導,為更多特殊兒童提供服務。”李飛介紹道。(趙祖樂、實習生吳美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