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態融合、精准觸達、人工智能賦能——
網絡文學破局求變

近日,中國作家協會在北京召開全國重點網絡文學網站聯席會議,來自全國的50多位網絡文學平台負責人參加。會議圍繞業態融合、國際傳播、技術革新等主題,集中探討2025年網絡文學如何發展。
當前,網絡微短劇、動漫、游戲等新興業態蓬勃發展,網絡文學的海量原創作品,為其版權開發提供了豐厚基礎。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網絡文學的IP產業鏈進一步融合,頭部網站傾向於“全版權產業鏈運營”,網絡文學改編影視劇授權總數超過3000部,改編動漫授權總數5000余部。
各網絡文學平台也分別根據自身特點探索業態融合。豆瓣閱讀高級主編楊帆表示,豆瓣通過舉辦“長篇拉力賽”與版權方合作,推動優質作品產出和版權轉化,豐富平台內容生態。晉江文學城副總裁胡慧娟提到,近年來,以“谷子經濟”為代表的網絡文學版權周邊產業逐漸興起,進一步拓展了產業鏈。抖音、閱文、中文在線等頭部平台則積極布局短劇領域,通過自身的內容優勢推動網絡短劇生產,發揮平台的體量和渠道優勢,加速短劇項目落地和傳播。
《2023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市場規模超40億元,海外活躍用戶近2億人。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表示,盡管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潛力巨大,但仍面臨資金投入與內容適配的雙重挑戰,需通過強化企業自主拓展能力破局:一是利用互聯網平台直連海外讀者實現精准觸達,二是構建與外國作家、出版機構的深度合作網絡。胡邦勝說:“‘出海’不僅僅是翻譯,還要對不同對象國受眾進行分析,這些都需要強大的編輯團隊。”
當前,國內網絡文學企業正加速探索差異化“出海”路徑。晉江文學城副總裁胡慧娟介紹,該平台的業務范圍已覆蓋20個國家,未來將持續深化國際合作,開拓新興區域市場。咪咕數媒副總經理馬李永表示,作為國有數字內容平台,咪咕將依托技術優勢與版權資源,在“出海”過程中同步承擔文化傳播責任,通過本土化運營與全球分發網絡,助力網絡文學“走出去”。
會議提出,當前,網絡文學已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生力軍,網絡文學“出海”需突破傳播瓶頸,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升級。中國作家協會也將於今年主辦“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推動構建網絡文學跨國創作生態。
年初,DeepSeek的問世引起網絡文學界熱議。與會者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AI)對網絡文學的雙重影響:一方面,AI技術可輔助IP改編,顯著降低動漫、短劇等內容制作成本﹔另一方面,需警惕AI生成內容對原創作者的沖擊,版權保護機制亟需完善。
面對新技術浪潮,網絡文學平台已將AI應用引入多個環節。掌閱科技開發AI閱讀服務,番茄小說探索AI劇本生成等工具化應用。掌閱科技副總裁馬艷霞介紹:“掌閱科技的AI輔助閱讀系統已通過主管部門審核上線,目標是構建讀者與創作者雙向賦能的智慧讀寫生態。”番茄小說副總裁林聰舉例說明了應用場景:“AI可以在文本轉聽書環節優化語音合成功能。”與此同時,各平台也十分重視AI應用可能產生的版權風險。飛盧、晉江等平台表示,將堅持採用人工審核。
各網絡平台負責人在會議上介紹了本年度重點工作計劃,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介紹了作協網絡文學領域重點工作。他介紹,2025年,中國作協將發布網絡文學選題指南,扶持重點創作項目﹔實施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扶持計劃、“網絡文學閱評計劃”,編寫網絡文學教材﹔舉辦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推動中國網絡文學“Z世代”國際傳播,推出《網文中國》訪談欄目﹔組織網絡作家“書寫抗戰精神”主題採風活動等,持續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