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內唯一黑熊救護基地
探訪“熊孩子”們的一天

“這是415,冬眠時間比較長,喜歡躲在洞裡睡覺。”“這是293,右眼看不見了,喜歡趴在草地上睡覺。”“這是弗朗西斯,喜歡玩消防帶吊床,毛發比較少。”
聊到自己照顧多年的黑熊,四川龍橋黑熊救護中心飼養員薛小平看著草場,明顯興奮起來。四川龍橋黑熊救護中心是國內唯一一家提供黑熊救助的專業機構,成立已有20余年。在這期間,救護中心已累計為400余隻黑熊提供救護。
3月23日是世界熊日,記者近日走進救護中心,探訪這些“熊孩子”的快樂日常。
全方位模擬野外生存環境
救護中心位於成都市新都區新繁街道青橋村毗河旁,佔地約200畝,遠離城市,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救護中心現有98隻熊,其中包括96隻亞洲黑熊和2隻棕熊,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分布在10多個熊區裡生活。
從后場大門往裡走,穿過隔離區和月熊紀念園,毗河邊就是2號、3號黑熊生活區,這裡共生活有17隻亞洲黑熊。生活區外側是黑熊的“單人宿舍”,也是夜晚黑熊睡覺的地方。內側是黑熊的活動區域——草場,全方位模擬野外生存環境,有假山、水池、樹樁,以及供黑熊游玩的設施。
3月20日早上7時許,薛小平和同事們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檢查黑熊身體狀況,給水槽換上新鮮的水,將前夜在草場休息的黑熊“趕”回籠舍……
8時左右,飼養團隊開始准備當天的飲食。熊區旁放有多桶已經洗過的食物,包括番茄、胡蘿卜、花生和菠菜等,在保証營養均衡的前提下,適當添加其他食物,來豐富黑熊的飲食結構。
記者注意到,黑熊雖為雜食類動物,但救護中心為它們准備的主要食物並不是肉類,而是狗糧。“大多數被救護的黑熊不具備對肉的消化能力,狗糧主要包含蛋白質和脂肪,可以滿足黑熊的基本營養需求,重點是易消化。”薛小平說。
打開熊區旁的冰箱,裡面除了黑熊喜歡的蜂蜜、煉乳等甜食,竟然還有臭豆腐、味噌湯等人類喜愛的食物。薛小平解釋,這些能夠散發出刺激性氣味的食物主要用於進行氣味豐容,可以鍛煉黑熊的嗅覺靈敏度。
鋪就回歸“熊生”的康復之路
准備好食物后,飼養員並不是直接將食物放在動物面前。熊區外,整齊擺放著十幾種給黑熊准備的“玩具”,包括旋轉木架、消防帶、各種形狀的原木等。薛小平和同事們將蔬菜、水果塞進竹筒裡,或是拿出裡面凍有蔬果的冰塊,懸挂在不同高度的樹樁上或藏在岩洞裡。“豐富的場景設計,是為了模擬野外生存場景,可以在刺激它們攀爬本能的同時,鍛煉黑熊尋找食物的能力。”
草場布置好后,飼養員們便打開熊舍。黑熊們聞到食物的味道,沖進室外場地翻找食物,和伙伴們玩耍。
和黑熊長時間接觸,薛小平與它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在外人看來,亞洲黑熊長得都差不多,而她早已通過臉上是否有皺紋、毛發是否蓬鬆等細節,一眼認出來,喊出它的名字或編號。隻要“熊孩子”們好好吃飯、快樂生活,她就覺得十分欣慰。
在黑熊們恢復“集體生活”之前,它們還在救護中心經歷了隔離、康復的過程。獸醫團隊用科學而充滿溫度的方式,為它們鋪就一條回歸“熊生”的康復之路。
救護中心獸醫團隊負責人介紹,每隻熊都有專屬檔案,記錄它們的體表傷口、步態異常和刻板行為等。在恢復“集體生活”后,系統的治療恢復也不會停下,還要定期進行體檢、訓練等。例如,黑熊們仍然不時會出現機械性搖頭、踱步等刻板行為,而這需要不斷設置豐容來逐漸調整。
除了獸醫飼養部,在救護中心還有教育部等多個職能部門,共同為黑熊們撐起一個溫暖的家。在每個月的開放日,救護中心教育部的教育專員徐秀雯會作為講解員,為參觀者講解園區情況以及黑熊們的故事。
大家齊聚一堂,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不只是黑熊這個物種,更重要的在於傳遞野生動物保護及其棲息地保護的重要性。”徐秀雯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俊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