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推進產業成鏈成勢、發展向綠向新

千億元級制造業產業集群如何養成(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趙  鵬  董澤揚
2025年03月24日07: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乙烯廠區鳥瞰。
  中國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供圖

  核心閱讀

  加強延鏈補鏈,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推進綠色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瞄准新興賽道,推動石化新材料產業與新能源產業耦合發展……近年來,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積極推進石化新材料產業發展,通過政策協同、企業協作,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競爭力不斷提升。

  

  雖然已在中國石化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工作了10多年,計劃經營部副經理宋鵬俊這兩年出廠區時仍然會有新鮮感:“周邊隔段時間就會入駐一家下游企業。”

  廠區位於海南儋州洋浦經濟開發區,宋鵬俊的感受得到了數據的印証——隨著洋浦石化新材料產業聚鏈成勢、規模壯大,2024年11月底工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海南省首個千億元級制造業產業集群。這一產業集群如何“養成”?發展過程中突破了哪些瓶頸?未來有何發展重點?記者進行了走訪。

  打破瓶頸  延鏈補鏈

  春暖花開,位於瓊島西北角的洋浦經濟開發區石化新材料產業園內活力涌動,線路管網縱橫,車輛往來穿梭,一派生機勃勃的忙碌景象。

  “道路和管線越建越長﹔到了晚上,更是燈火璀璨,宛如一座不夜城。”宋鵬俊見証了產業從單體一步步成長為集群的過程:本世紀初,中國石化在洋浦建起海南煉化,隨著海南持續發展建設,海南煉化加強延鏈補鏈,帶動產業集群不斷壯大。

  2013年底,海南煉化建成中國石化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芳烴生產裝置﹔2023年2月,企業百萬噸乙烯項目建成投產。“2024年,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87億元,佔海南省工業總產值20%以上。”海南煉化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振發說。

  隨著海南煉化的“骨架”不斷夯實,下游配套企業加速集聚:逸盛石化、京博新材料等16家石化新材料企業相繼落地,推動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帶來了超過200億元的產值。

  與此同時,產業“成長的煩惱”也開始凸顯。“油頭”小“化身”大,原料短缺的瓶頸制約了下游企業的發展。

  “我們專做新型瀝青,除了從海南煉化獲取乙烯用於制備各種化工產品,還為其提供制乙烯的原料,幫其擴展更多原料空間。”京博(海南)新材料有限公司政策應用室主任付志浩介紹,企業的瀝青生產不僅助力降低了海南自貿港的建設成本,還為類似的高溫、高濕、高鹽環境市場提供了新選擇。

  破解原料短缺瓶頸,既要靠生產協作,也要靠政策協同。

  為了讓更多企業“吃到、吃飽”原料,2024年,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洋浦經濟開發區充分發揮自貿港“樣板間”優勢,以“三定”(定企業、定品種、定數量)方式落地原油、成品油免資質免配額政策,實現了對象可測、規模可測、用途可測。政策得到批復的第三天,試點企業就落地了首單業務,當年進口額超20億元。

  降碳減污  綠色發展

  陽光下,塔器裝置熠熠生輝,噴洒出的吸收溶劑把煙氣中的二氧化碳“捉”住。經過換熱、再生等流程,吸收溶劑得到循環利用,純化后的二氧化碳還能用於生產碳酸飲料……在華能洋浦熱電有限公司,燃氣煙氣二氧化碳捕集裝置的“捕碳”效率高達90%以上。

  這是洋浦經濟開發區推動石化新材料產業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1年,洋浦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新建項目執行嚴格的排放標准限值﹔同時,對區內污水管網實施改造,實現污水集中統一處理,年處理量提升27%。

  發展石化新材料產業集群,需要依托吞吐能力較高的碼頭來進出口原料和產品。在項目設計之初,為保護岸線生態環境,成品油碼頭泊位不斷優化、向外延伸,為鄰近的紅樹林留足空間﹔海南煉化還開展增殖放流,分兩次向海中投放黑鯛魚、金鯧魚等海洋生物3100萬尾,補償漁業資源。

  如今,站在碼頭上,近處可見成群水母甚至海豚游弋出沒,遠眺則是一片連綿的紅樹林。

  數據顯示,2022年—2024年,洋浦經濟開發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分別為99.4%、99.7%、99.7%,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優良率保持在100%。“自2006年以來,洋浦石化新材料產業園產值增長5倍,但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0%。”儋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吳淵介紹,園區推動企業做好油氣回收、提標改造,其中海南煉化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已實現超低排放。

  因地制宜  耦合發展

  近年來,隨著洋浦港區航道改擴建工程和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工程“進度條”不斷刷新,洋浦石化新材料產業集群的“含新量”不斷提升。

  在洋浦石化新材料產業園,機器轟鳴,由吸附塔、緩沖罐、氫氣膜壓機等設備構成的尾氣回收裝置正有序運轉。

  “尾氣回收裝置將海南煉化產生的工業尾氣中的氫氣從純度99.9%進一步提升至99.999%,每天產能約4噸,能滿足氫能源汽車燃料電池的使用標准。”海南凱美特氣體有限公司生產廠長陳志勇說,作為海南煉化的下游伙伴,企業已將氫能產品服務於海南瓊海東嶼島。今年,海南煉化也將在廠區內使用氫能源叉車。

  由傳統高能耗向以綠電、綠氫為主要動力與產品轉型,洋浦石化新材料產業集群持續升級的背后,是當地因地制宜,深入推進海上風電建設的努力。

  2022年1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批復《海南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其中包括11個場址,總建設規模達1230萬千瓦。海上風電產業成為海南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新賽道,洋浦經濟開發區率先發力——當年4月,由中國大唐、東方電氣、中國電建聯合打造的洋浦海上風電產業園正式開工﹔今年2月,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我們鼓勵石化新材料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到電力交易中心參與綠電交易,並將探索‘綠電直供’技術方案的可行性,爭取通過構建電網和儲能設施,讓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用上、用好綠電。”儋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陳卓鈞介紹。

  “下一步,我們將推動石化新材料產業與清潔能源產業耦合發展,建立園區綠色低碳管理體系,讓海南首個千億元級制造業產業集群有更多的‘含鏈量’‘含綠量’‘含新量’。”儋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明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4日 10 版)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