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質生產力加速騰飛

3月21日,主題為“科技引領 數智賦能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創新論壇在成都舉行。這是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成都院”)舉辦的第二屆科技大會。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5名院士,以及國家卓越工程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王仁坤、李文綱等行業權威齊聚,共謀創新發展大計,共繪智慧能源藍圖。
會上,發布展示了成都院2024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十四五”以來科技創新成效,舉行了工程機器人聯合創新中心和智建數聯公司、智慧測繪公司揭牌儀式。
科技大會暨科技創新論壇會場。主辦方供圖
在這場豪華陣容的背后,是成都院把准新質生產力發展脈搏,胸懷“能源報國”、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體現。成都院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展現新作為、賦能傳統產業打造新優勢、布局戰新業務開辟新賽道”發展戰略,堅持以“高質量、高科技、高效益”為主線,向高攀登,爭做國家科創企業的龍頭,以決心信心瞄准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型企業,奮力跑出科技創新的“速度與激情”。
堅持科技為引,推動高質量發展
從重慶龍溪河畔一路走來,成都院歷經75載,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級水電技術難題,設計了二灘、溪洛渡、錦屏一級等一批巨型清潔能源“重器”,規劃了多個重大清潔能源基地,引領中國水電技術跨越發展、登頂水電“珠峰”,並不斷向新的高峰挺進。
以水電為起點,成都院以“支撐當前、引領未來”為總則,圍繞“水、能、城”三大主業,以鞏固“能”領域核心技術優勢、建設“水、城”領域關鍵技術體系、強化數字化賦能為總體目標,科技創新實力全面增強——擁有100多項國內外領先技術、300余項國家(行業)標准、100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2000余項授權專利。
“十四五”以來,成都院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涌現:深厚覆蓋層筑壩等30余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復雜條件高壩工程智能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累計達到29項﹔溪洛渡、錦屏一級水電站獲菲迪克(FIDIC)獎,長河壩等4項水電工程獲國際裡程碑工程獎﹔“數字孿生小浪底”項目被水利部評選為“優秀應用案例”。僅在2024年,超深埋TBM隧洞地質信息透明化關鍵技術、工程智能建造平台、工程地質數字一體化系統等一系列技術成果經院士專家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新征程拋出新的發展之問,呼吁新的發展答案。成都院在夯實水電、水利等傳統領域的核心優勢,緊盯重點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全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通過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實現“三首”產品突破,為國家重點流域水電開發核准提供關鍵性技術支撐﹔加速發展戰新產業,氫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未來產業布局初見成效。
聚焦創新驅動,提升服務戰略能力
因水而興的成都院,堅持綠色轉型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擦亮“綠水青山”底色,提升“金山銀山”成色,生態優先、發展向“綠”的步伐始終堅定有力。
不久前,成都院規劃設計的世界最大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累計發電量突破1.1萬億千瓦時。在該流域,成都院建成20世紀國內裝機規模最大的二灘水電站、世界最高壩錦屏一級水電站、世界最高土石壩兩河口水電站、世界最大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推動我國水電行業領先世界,對筑牢能源安全“壓艙石”、引領能源技術進步、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主會場重要基礎配套設施,水天一色、碧波千頃的成都東安湖公園,從一片窪地到活水蕩漾,草長鶯飛,一景一韻,皆融合著成都院護綠、增綠、活綠的設計理念。
鄉鎮污水處理普遍存在的達標難、運維難、成本高等痛點,成都院依托上百座相關工程設計、建造和運維實踐,研發出集成式自回流智能一體化污水處理成套技術裝備,被認定為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產品。
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孟加拉國,成都院設計建設並運維的該國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南亞最大污水處理廠達舍爾甘地項目投運以來,每天可處理達卡市區近500萬人口的生活污水。如今,當地居民泊舟水上,清涼的河水再次流淌,一百年前泰戈爾筆下的“孟加拉風光”忽又重現。
一處處凸顯生態之美的綠色景觀,一座座重大工程平穩運行,正以降低資源能耗、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生態為民的形式彰顯綠色成效,推進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事業穩步向前。
新質生產力必然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力。成都院不斷開辟綠色產業的新賽道——從傳統水電、新能源、水環境到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始終以技術“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推動多鏈融合,夯實創新發展根基
“創新不是單打獨斗,而要像江河匯聚成海。”這是成都院的創新哲學,並全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人才是形成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成都院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搭建科創平台、營造創新氛圍,讓高技能人才與高質量發展“雙向奔赴”。王仁坤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近5年新增省級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等9名﹔成立4個院士(大師)工作站、聘任院士專家擔任重大戰略項目科學技術委員會首批委員,組織完成首批“156”科技人才入庫,增設科技創新序列,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成都院新設戰新產業研究院,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孵化任務﹔成立智建數聯公司,聚焦工程智能建造、數字孿生等領域,開展技術整合與成果轉化。而同時成立的智測時空公司,將打造成為西南地區空天地一體的清潔能源智能監測測繪企業。
在數智浪潮下,成都院以75年技術積澱、工程數據資產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構建起來的新一代工程智能基座,涵蓋生產、管理雙維智能體集群,加速了傳統勘測設計向數字化轉型的跨越。
改革之路一刻不停。成都院頂層推進科技創新改革,對科創項目、科創機制、科創人才、科創文化做出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改革部署,承擔的揭榜挂帥科技項目、科技創新成果居建筑央企前列,獲評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考核“標杆”等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場激烈的“競速跑”,也是一場持久的“馬拉鬆”。成都院將創新文化培育為企業文化,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創新協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新貢獻。(肖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