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鋪遺址:1萬余件細石器 展現六七千年前蜀人生活

六七千年前蜀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他們用什麼、吃什麼、做哪些工作?在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有一處比三星堆文明還早2000多年的華夏文明——中子鋪文化,這裡出土的1萬余件細石器文物展現出古人生活。
3月19日,記者駕車探訪中子鋪遺址。從廣元市區沿著京昆高速向北行駛,1小時后便到達中子鎮。這裡地處四川與陝西的交界地帶,一直以來都是蜀道的一個大驛站,因而又被稱為中子鋪。
中子鋪細石器考古博物館。高志農 攝
發現和發掘
填補一項文化空白
走進中子鎮,群山環繞間,潛溪河蜿蜒向南。山間盆地裡,樓房、廠房林立,煙火氣與現代化並存,十分宜居。也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六七千年前的古人也選擇在這裡生活。
在潛溪河南岸,有一個高約100米的小山坡,當地人稱為營盤梁,因為遠望像一隻蟾蜍,又被稱為“三腳蟾”。35年前,就在這山頂處,一位考古工作者的細心發現,讓這裡一醒驚天下。
發現中子鋪遺址的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三腳蟾”。高志農 攝
“很興奮。”回憶起當初的發現,廣元皇澤寺博物館館員唐志工仍歷歷在目。1990年3月3日,24歲的唐志工到中子鋪開展考察工作,發現營盤梁有一座三角形的小山坡非常獨特,“土壤是灰色的,地下還有一些棱角分明的黑色碎石,旁邊的小土堆裡還有一些磨制石器”。
在反復觀察撿拾的標本,對比考古資料后,唐志工初步判斷手中的小碎石可能是細石器標本。第二天,他便向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發去了電報,報告這一發現。同年冬季,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隊在中子鋪開始正式考古發掘。
“都是黑色的石頭,很小很細。”中子鎮中子鋪社區居民張雪梅回憶,當年她和其他20多位年輕人一起參與了中子鋪的考古發掘,“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挖到了一塊像斧頭的石頭。”
張雪梅所說像斧頭一樣的石頭,正式名字叫石錛。1990年、1991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隊兩次在中子鋪考古發掘,共發掘出土石核、石葉、石錛、石片、石柱、刮削器等文物共1萬余件,其中有細石器標本1400余件、可供觀察的細石器標本500余件。
中子鋪遺址出土的石斧、石錛以及玉石裝飾品等。高志農 攝
中子鋪細石器考古博物館裡展示的中子鋪遺址出土的刮削器。張敏 攝
朝天區文管所工作人員羅彬介紹,中子鋪遺址包括了早、晚兩期文化遺存,其中以細石器為代表的遺存是遺址的主要內涵,因此,發掘專家將其命名為“中子鋪文化”。經碳-14測定,遺址早晚兩期年代距今7000—6000年,比三星堆文明還早2000多年。
“考古專家一致認為,中子鋪遺址是四川盆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四川域內發現的文化特征突出、遺物最為豐富的一處細石器遺址,填補了我國南方無細石器文化的空白,與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同步。”羅彬解答了中子鋪遺址發掘的意義。
2013年中子鋪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中子鋪社區每天有專人巡山做記錄,確保遺址安全。中子鎮中子鋪社區居委會主任陳海元介紹,“社區居民都為家鄉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而驕傲,越來越多人自覺參與到保護行動中。”
保護和利用
建起一個專題考古博物館
在中子鋪遺址的西北方向,緊鄰京昆高速四川關口處,醒目地矗立著一座紅色建筑,這就是去年10月開館的中子鋪細石器考古博物館。它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細石器專題博物館,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不僅有中子鋪遺址出土的文物,也有其他地方出土的細石器。
走進博物館,講解員趙春菊帶領記者先后參觀了“驚鴻一現、先民足跡、地球家園、傳承保護”4個展覽區域,了解中子鋪細石器的發展、國內細石器、細石器的全球化和細石器的傳承與遺址守護等內容。
“細就是小,細石器也就是小石器的意思。”趙春菊介紹,中子鋪遺址發掘出土的細石器多以黑色燧石為原料,也有少量的石英岩,“大部分是制作細石器的廢料,由此,專家推測中子鋪遺址當年是一個細石器加工作坊。”
中子鋪遺址出土的細石葉、石片。高志農 攝
中子鋪細石器考古博物館內也展示了部分國內國外出土的細石器。高志農 攝
記者在博物館裡見到了這些細小的石器,有的是尖尾、有的是平尾。“尖尾適合做箭頭,平尾可以鑲嵌在骨杆或木杆上成為復合工具,都是當時狩獵、擊殺、搏斗、採集用的生活器具。”趙春菊介紹。
在博物館裡,記者還見到了一些紅褐色的陶片。“陶片的砂子顆粒非常粗糙,當時未燒成型,証明火候不夠。”羅彬介紹,罐、碗、小三足器等陶片的發現,証明中子鋪遺址具有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文化的某些特征,“說明,當時這裡的人們已經可以制作壇壇罐罐碗碗杯杯了,可以吃熟食存余糧了。”
博物館二樓入口處,大屏幕上一直閃動著不同的館藏文物。為了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設置了游客互動區。游客隻需用手輕觸屏幕,選中自己喜愛的文物,就能了解文物具體信息,並生成明信片,既可掃碼收藏電子版,也可打印實體版。同時,博物館還推出了陶器制作體驗和研學內容,讓更多人了解和知曉中子鋪文化。
為了更好保護遺址,促進文旅融合,未來中子鋪遺址所在的營盤梁山體將建成遺址公園。(川觀新聞記者 張敏 廣元觀察 袁茹莉 高志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