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夜游錦江游客服務中心調度組組長李杰:希望沿線開發更多項目讓年輕人參與

開欄語
隨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推進,“少不入蜀,老不出川”成為過去式,現在的成都,已然成為年輕人,尤其是以“00后”為代表的年輕群體,最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少也入川”成了新的潮流。
在綠水青山間,一批“00后”年輕人既是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也是綠色實踐的參與者。他們或是成為綠色旅游場景的建設者,或是在田間地頭實現現代農業的科技迭代,或是守護城市的涓涓細流。用他們的話說:“在成都‘搞點事情’,以綠色行動參與著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即日起,成都日報錦觀新聞推出《在成都“搞點事”!“00后”的綠色行動》系列報道,關注“00后”年輕人的綠色實踐與成長故事。
夜游錦江游客服務中心調度組組長李杰在東門碼頭邊上看過近700次日落,有時太陽的余暉倒映在水面,有時消失在高樓背面。
從學校畢業后,他便開始參與夜游錦江東門碼頭的調度工作——白天協調船長和船隻分配情況,傍晚有序引導游客登船。
一艘艘船駛離碼頭,讓南來北往的游客感受到成都夜晚的璀璨。“我從小就喜歡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每次看到游客在船上開心拍照,夸錦江水清、夜景美,我就覺得自己的調度工作其實是在幫大家體驗綠色生活,會特別有成就感。”
做好船隻調度工作
及時解決游客訴求
“今天東門碼頭需要協調5艘大船、3艘小船,預計晚上7點發船。”上午10點,李杰先是查看了當天的天氣情況,再合理安排需使用的船隻、發船時間和游船路線。到了下午2點,李杰會根據碼頭當日人流情況預估游客量,再對船隻使用進行協調,以帶給游客更好的游玩體驗。
雖然這一套流程他已經熟練地操作了兩年時間,但每天他還是會在游客開始變多的時候感到有些緊張。“就像是進行節目演出,在落幕之前總是會擔心有各種意外發生,特別擔心由於自己安排得不合理,讓游客好不容易來一趟卻沒有留下美好回憶。”
“這幾天基本上晚上7點就會開始發第一班船,晚上10點半左右發最后一班船。在這期間就需要我們注意力高度集中,謹防意外發生。”李杰需要引導游客候船上船,維持秩序,指揮發船。他工作的動線不長,從游客排隊的階梯處到登船的河岸邊僅僅20余米的距離,在最忙的時候,他需要在這幾十米的路上來回上百次。
“游客有需要,我們第一時間回應,情緒價值要給到位,讓大家開心來耍,滿意回家。”李杰說。
豐富服務“技能點”
更好推介綠色旅游
就在不久前,李杰還考取了船長証。“我現在做的是游船調度工作,但也想在‘夜游錦江’中發揮更大作用,讓自己走得更遠,通過更多方式向大家推介成都。”
偶爾,在游客量大、船長人手緊缺的時候,李杰也會開船載著游客從東門碼頭出發,沿錦江緩行,看船上的真人NPC與游客親密互動,聽其講述成都故事、共探天府文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份工作讓我離自然很近,同時也在做有意義的事。”
在李杰看來,綠色產業是未來趨勢,尤其是像“夜游錦江”這樣的生態旅游,既能帶動夜間經濟,又不破壞環境,還能讓更多人愛上綠色生活方式。
就在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等6部門共同發文公布《第二批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案例》,“夜游錦江”榮獲“水運旅游產品”示范案例。這是“夜游錦江”繼此前獲評文化和旅游部“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之后,再次獲評國家級示范案例。“我身邊有朋友來成都耍,問我有哪些地方值得一去,我都推薦他們來感受一下‘夜游錦江’。”李杰希望錦江沿線能開發更多環保又有趣的項目,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參與進來。
談及未來的職業規劃,李杰說,自己還想繼續從事這份工作,賺錢和獲得情感滿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讓他能有時間去了解這座城市。“從畢業到現在,我一直都在錦江游船工作,這份職業也是基於錦江水生態治理成效才得以出現,在感嘆成都對生態治理的‘大手筆’時,我也很幸運能夠成為成都綠色經濟發展的一員。”李杰表示。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菲菲 魏捷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