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數據變化折射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
四川過去三年年均淨流入外省人口約20萬人

近日,四川省統計局發布2024年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根據公報,四川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6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萬人﹔戶籍人口9060.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0.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02‰。
人口是經濟社會系統中最基礎、最活躍的因素,數據背后折射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哪些趨勢?
自然增長率負增長
外省人口流入彌補缺口
數據顯示,從2021年到2024年,四川的人口出生率從6.85‰降至6.41‰,自然增長率連續4年負增長,從-1.89‰降至-3.02‰。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王學義表示,這反映出兩大趨勢:一是生育意願持續走低,年輕人婚育觀念變化、育兒成本高企、女性職業發展壓力等因素,導致生育率難以提升﹔二是老齡化壓力加劇,老年人口佔比上升,死亡率逐年提高。
此外,2024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出生人口53.6萬人、死亡人口78.9萬人,人口自然減少25.3萬人,但是實際隻減少4萬人,說明人口機械增長填補了缺口。
過去3年,四川年均淨流入外省人口約20萬人。王學義分析,這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產業轉移加速、就業機會增加密切相關。例如,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在成都、宜賓等地快速崛起,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和高校畢業生。
值得注意的是,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連續多年實現增長。2024年,四川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10%,比上年末提高0.61個百分點。近年來,四川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等措施,著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關注“一老一小”
促進人口機械增長
面對老齡化和低出生率的雙重挑戰,四川如何應對?
針對“一老一小”,國家層面已有動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
四川作為人口大省,已有16個市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在王學義看來,發展銀發經濟是滿足老年群體多元化需求的務實舉措。比如,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擴大社區養老覆蓋,推廣智慧養老模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
提升生育率,四川正在從“鼓勵生”到“敢生敢養”轉變。2021年7月,攀枝花在全國率先推出育兒補貼金政策,截至目前,該市財政已累計兌現育兒補貼近3000萬元。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在降低育兒成本上下功夫,還要優化職場支持,例如強制落實男性陪產假、延長女性產假等。
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許彥認為,人口流動的核心問題在於經濟機會、生活品質和公共服務,還要促進人口機械增長,吸引並留住更多外來人口。近年來,四川已成功嘗試多項創新政策。當前,成渝兩地協同引才,已實現職稱互認、社保互通,雙城跨城就業實現規模性增長。
如何進一步發力?許彥表示,可從城市改造出發,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培育夜間經濟、文化消費場景,以提升城市的歸屬感。此外,還可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設立產業基金,吸引高端人才團隊落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俊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