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匠制作的“彩鳳鳴岐”為啥能成“明星展品”?

正在成都博物館展出的大型原創展覽“錦城絲管:和合共鳴的音樂成都”,250余件/套珍貴的音樂文物齊聚一堂,再次喚醒了成都的音樂記憶。其中,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更是全場焦點,吸引了不少觀眾。
相傳,此琴由唐代蜀中名家雷威斫制,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此前,“彩鳳鳴岐”還登上中央電視台的《國家寶藏》欄目,受到愛好者追捧。
這件出自川人之手的古琴有何魔力成為“明星展品”?3月15日下午,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蔡琴以“彩鳳鳴岐”為題,為觀眾詳細講述了中國古琴文化以及這張名琴背后的傳奇故事。
古琴:承載中國文人精神的小世界
古琴藝術究竟誕生於何時?蔡琴介紹,傳說伏羲、神農創制了五弦琴,后周文王為悼念長子伯邑考增加了“文弦”(第六弦),周武王伐紂后又增加了“武弦”(第七弦),最終定型為七弦琴。從出土實物來看,目前發現最早的古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如春秋時期的六弦琴和戰國時期的五弦琴。而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琴體為半箱式設計,盡管琴弦已朽,仍能從中窺見早期琴制的風貌。
“盡管現今所見古琴文物的年代較晚,但古琴在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中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蔡琴說,《詩經》中“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印証了古琴在先秦禮樂中的核心地位。孔子將琴列為“六藝”必修內容。而東漢的蔡邕在《琴操》中賦予古琴“兼三才而備九德”,其音色中的散音、泛音、按音分別對應天、地、人三籟。“在古人常說的‘琴棋書畫’等文人修養中,‘琴’專指古琴。”
蔡琴介紹,從古琴的構造形態中,也能反映出中國古人獨特的宇宙觀和自然觀。例如,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寓意六合﹔琴尾四寸,對應四時。此外,面板(陽面)和底板(陰面)的形狀,以及琴弦的排列秩序都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
在蔡琴看來,古琴承載了中國文人精神的小世界。宋代歐陽修因患“幽憂之疾”,通過習琴療愈,並將琴贈予友人楊寘聊以慰藉。而明清時期的文人雅集,常以琴會友,切磋琴藝,觀畫作詩,在種種雅興中抒發胸中逸氣。
“彩鳳鳴岐”: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見証
唐代是古琴藝術的鼎盛時期。“四川雷氏家族是當時備受推崇的斫琴世家,其中雷威尤為著名。”蔡琴介紹道。現存的唐代古琴數量稀少,而雷威的作品更是彌足珍貴。如今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彩鳳鳴岐”琴,其琴腹的龍池中刻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的款識。此琴琴體渾厚,造型古朴典雅,琴背布滿斷紋,琴面上隱約可見類似梅花斷的小圓圈,這些斷紋是鑒定古琴年代的重要依據。琴身四周環繞著名家楊宗稷題寫的三段銘文,默默訴說著這張琴的非凡歷史。
“彩鳳鳴岐”琴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開元二年(714年)。當時的雷威是蜀中首屈一指的制琴師,傳說他常在風雪天深入峨眉山,聆聽樹木的聲音以挑選制琴良材。琴名“彩鳳鳴岐”就取自《國語》,寓意吉祥,寄托了他對時代的美好期望。然而,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等動蕩后,這張琴一度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千年之后,清末軍機大臣毓朗在陶然亭公園偶遇古琴名家楊宗稷,被他彈奏的《平沙落雁》所吸引,琴聲勾起了毓朗對家中失散名琴的回憶。楊宗稷所彈之琴正是雷威所制的“彩鳳鳴岐”,此琴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被劫掠,后幾經輾轉被楊宗稷購得。楊宗稷對這張琴珍愛有加,曾為其題寫七言長詩,刻於琴背。
1932年,楊宗稷去世后,其部分藏琴被浙江鎮海人徐桴收購。新中國成立后,徐桴的后人將“彩鳳鳴岐”等古琴捐贈給鎮海區文化館,后又被移交給浙江省博物館。
如今,古琴已是浙江省博物館的特色收藏。在蔡琴看來,“彩鳳鳴岐”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歷史的見証者,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傳承與文人情懷。“它的前世今生,見証了古琴藝術的輝煌與延續,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