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溜溜,為啥讓人這麼“上頭”?(知食點·五味)

一顆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陳醋、一缸酸菜……中國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作家汪曾祺曾在《五味》中感慨“山西人真能吃醋!”文章開篇就寫幾個山西人下飯館,點菜前先喝三調羹醋,驚得鄰座客人直瞪眼。若說山西是吃酸的“行家”,那廣西、貴州、雲南、東北等地則是把酸吃出花樣的高手。正如貴州那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足見當地人對酸的痴迷。
酸,究竟有何魔力,讓人如此“上頭”?酸味裡藏著哪些健康密碼?
“五味”之中,“酸”排首位
關於“五味”,無論是人們常說的“酸甜苦辣咸”,還是中醫講的“酸苦甘辛咸”,“酸”都排在首位。這到底是為啥?
“酸是人類最古老的調味品之一,它能夠刺激味覺和嗅覺,產生強烈的感官體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畢研霞介紹,人類用火烹飪初期,無鹽調味,大自然中天然的酸味食物,如青梅、楊梅、酸棗等,可以調和肉食的腥膻之味,因此,天然酸成為人類的第一味調味品。從現代營養學視角看,食物經口攝入,口腔內舌頭的根部是味蕾,而味蕾的酸覺感受神經位於最前端,這使人們對酸味有著更為敏銳的感知。
“春為四季之首,春季對應的臟腑為肝,而肝主‘酸’,酸在五味中居首,與之也有一定關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副主任醫師趙欣介紹,《黃帝內經》提到“酸入肝”,肝主疏泄,酸味的收斂之性可以調節肝臟的疏泄功能,使其不過於亢奮,對於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有重要意義。
專家介紹,酸味源於食物中的酸性物質,有效成分是氫離子。常見的酸味主要有3種來源:天然酸、發酵酸、合成酸。天然酸,主要來源於天然梅果,例如青梅、楊梅、酸棗、檸檬、山楂、藍莓等,其所含酸味物質大多為果酸﹔發酵酸主要包括食醋和乳酸,前者有陳醋、米醋、白醋、香醋、蘋果醋、柿子醋等,后者有泡菜、酸菜、酸奶、奶酪等﹔合成酸是通過人工合成的,例如酒石酸。
在烹飪中,“酸”作為調味劑可以發揮諸多妙用:烹飪魚或羊肉時加入少許醋,便能有效去除腥膻之味﹔烹調油膩食物時添些醋,可解膩開胃,讓人食欲大增﹔吃餃子時蘸上一點醋,能增香提味,使餃子更加美味可口﹔烹飪土豆絲等食材時放入醋,能讓菜的口感變得更加爽脆﹔對於含花青素較多的食材,像紫甘藍等,加醋烹飪可使顏色愈發鮮艷……去腥、增香、解膩、提鮮,酸味為菜肴增添了別樣風味。
“在中餐調味中,酸是一個極其特殊的角色。”畢研霞說,酸味能與各種味道復合,無論是酸甜的清新甜蜜,酸辣的刺激過癮,還是咸酸的醇厚濃郁,都能轉化為令人垂涎的美味。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人飲食習慣各異,對味道的追求也各有特點。然而,無論身處何方,酸這一獨特的口味,總能贏得人們的喜愛。
過量吃酸,小心傷肝
酸菜魚鮮嫩爽滑,酸辣粉勁道開胃,酸辣湯暖身開胃,酸湯肥牛肥而不膩,酸筍炒螺風味獨特,酸豆角炒肉末家常下飯,醋熘白菜清爽可口……酸味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無數食客的味蕾。
“酸味食物不僅風味獨特,還營養豐富,適量食用酸味食物對身體有益。”畢研霞介紹,對於食欲不振者,酸味食物能促進胃酸分泌、提升食欲、改善消化功能並補充多種營養物質。例如,檸檬、獼猴桃、橘子、橙子等酸味水果富含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能提高身體抵抗力、促進鐵等營養物質的吸收。此外,酸味食物還含礦物質、微量元素、膳食纖維、蛋白質等,如蘋果中的果膠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酸奶除了提供豐富的鈣和蛋白質外,其中的乳酸菌有助於調節體內菌群平衡、促進腸道健康。
“中醫認為,酸味入肝,能夠滋養肝血,濡養筋脈。”趙欣介紹,適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疏肝理氣,緩解情緒波動,改善肝郁氣滯引起的胸悶、脅痛等症狀。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夠防止人體的津液過度外泄,多汗、遺精時適當食用酸味食物或藥物可收斂止汗、澀精止遺。
“酸雖美味,也需控制攝入量,切勿貪嘴。”畢研霞提醒,過量攝入酸味食物可能腐蝕牙釉質、刺激胃腸道。胃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有噯氣、反酸、胃痛等症狀的人,不宜食用過多酸味食物,以免加重症狀﹔酸性較強的食物如檸檬、山楂可搭配其他食材並少量食用,以減輕刺激﹔胃腸功能不佳者,食用冷藏酸奶時可以室溫放置回溫后食用﹔一些酸味食物腌制或制作時放了大量的糖或鹽,高血壓疾病患者、腎功能不全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或減少食用量。
“吃得太酸,小心會傷肝。”趙欣表示,根據中醫理論,酸味入肝,過食酸味會使肝氣過旺而克脾土,容易導致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症狀。此外,過食酸味還可能導致筋脈拘攣,引發情緒波動或煩躁不安。對於寒濕體質的人群,過量食用酸味食物可能加重體內寒濕,引發關節疼痛等症狀。
不同體質的人群食用酸味食物時有哪些講究?
趙欣介紹,寒濕體質者陽氣不足、濕氣重,酸味食物具有收斂之性,可能會加重體內濕氣,不宜多吃,這類人群可適量吃生姜、羊肉等溫陽化濕食物,搭配少量酸味食物調味。熱性體質者陽氣偏盛,常有口干口苦、便秘等症狀,適量吃酸味食物能清熱降火、生津止渴,但不宜過量,以防傷脾胃,像檸檬、柚子等酸味水果可適量食用,酸菜等發酵酸味食物則不宜多吃。
健康食酸,遠離謠言
東北的酸菜,安徽的酸豆角,貴州的紅酸湯,廣西的酸筍,海南的糟粕醋火鍋,雲南的酸湯米線……當這些酸味食物走進廚房,烹飪時究竟有哪些門道?
畢研霞指出,烹飪酸味食物時,需要根據食材特性注意以下幾點:食醋在高溫下易揮發而失去酸味,最好在菜肴快熟或出鍋前添加﹔檸檬的酸味與香氣高溫下易揮發,建議切片或擠汁后入菜,避免久煮﹔番茄醬適用於燒、燉、炒,可增色添酸甜﹔泡菜、酸菜等腌制品,腌制時放置食鹽需適中,在不影響口感與保質期的前提下降低食鹽量﹔泡菜、酸菜等腌制食品適合炒、燉,能增加酸爽口感,但腌制中可能產生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需確保腌制時間充足以降低亞硝酸鹽含量,並在烹飪前充分浸泡清洗﹔山楂宜燉煮,可增加酸甜口感與營養價值。
很多人知曉食物有酸鹼性之分,卻常將酸味的食物等同於酸性食物。還有人擔心,多吃酸味食物會使人體血液變酸、形成酸性體質,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酸味食物和酸性食物完全是兩碼事。”畢研霞解釋,食物的酸鹼性並非依據其口味,而是看食物在人體內經消化吸收及新陳代謝后,最終產生的物質是酸性還是鹼性。若食物代謝后產生的磷酸根、硫酸根、氯離子等較多,則形成酸性反應﹔若產生的鈉離子、鉀離子等較多,則形成鹼性反應,這與食物中的礦物質含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含硫、磷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為酸性食物,如五谷、雜糧、蛋類、肉類等﹔而含鉀、鎂、鈣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多為鹼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類。畢研霞介紹,食物進入人體后,經消化吸收和代謝,會產生多種產物,有酸性、鹼性,也有中性。但是,食物自身的酸鹼性對人體內環境的酸鹼平衡影響極小,因為人體有完整的緩沖和調節系統,能讓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恆定保持在7.35—7.45,一般不會因攝入的食物而改變。
網上有傳言說,醋泡食物能軟化血管、降血壓,這是真的嗎?
“食醋主要含醋酸及少量有機酸、氨基酸,對促進胃酸分泌有益。但是,多吃醋泡食物或多喝醋來軟化血管、降壓並不科學。”畢研霞表示,血管硬化主要是由於脂質沉積和炎症反應引起的,而醋酸並不能影響血脂水平或炎症反應。醋進入人體后,會被迅速代謝,醋酸在小腸中就會被鹼性消化液中和,能進入血液的醋酸很少,而且很快會被血液的穩定系統清理,不會改變血液酸鹼度,也不能軟化血管。血脂、血壓的改善需要整體調整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煙限酒、保持體重,還要合理用藥,不能依賴單一食物,更不能忽視醫囑用藥。
鏈接
問:酸味食物會影響牙齒健康嗎?
畢研霞:會,長期大量攝入酸味食物,會影響牙齒健康,增加齲齒風險。檸檬、柑橘類水果,碳酸飲料等含酸性物質,能軟化牙釉質,削弱牙齒自我修復機制,降低抗齲能力。酸性食物殘渣易附著牙齒,為細菌提供生長環境,酸性環境下細菌繁殖快,產生的酸性物質進一步侵蝕牙齒,加速牙釉質破壞,愛喝碳酸飲料、吃糖果的人情況更明顯。
為減少損害,食用酸味食物后應及時漱口或刷牙,減少酸性物質停留時間,使用含氟牙膏增強抗齲能力,定期到口腔科檢查、潔牙,及時發現處理牙齒問題。
問:民間“酸兒辣女”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畢研霞:“酸兒辣女”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預測胎兒性別的傳言,即依孕婦飲食偏好判斷胎兒性別,喜酸生男,喜辣生女。實際上,這並沒有科學依據。
孕婦食欲下降、對氣味敏感、嗜酸或嗜辣,甚至想吃些平時並不喜吃的食物,都屬於正常的妊娠生理反應,這是因為孕后內分泌變化、胎盤分泌絨毛促性腺激素抑制胃酸分泌所致,與胎兒性別無關。酸味能刺激胃液分泌,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多數孕婦喜食酸味以彌補胃酸不足﹔而妊娠影響食欲,孕婦口味往往也會發生變化,需要一些重口味的食物刺激味蕾。
不過,孕婦若過多食辣或酸味食物,可能引發胃部不適、便秘等問題。建議孕婦飲食多樣化,適量攝入辣、酸食物,注重營養均衡。
問:一年四季什麼時候適合吃酸?
趙欣:中醫認為,酸入肝,可護肝強肝、滋陰潤肺。春季是肝氣生發的季節,此時適當吃點酸,可以收斂肝氣,防止肝氣過度升發而出現肝陽上亢。但要注意適度,為防止肝氣過旺,唐代孫思邈提出了“春季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養生原則。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出汗較多、胃口可能變差,適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開胃、收斂止汗的作用。秋季氣候干燥,酸味食物可生津潤燥,因此秋季有“少辛增酸”的說法。冬季則應適當減少酸味食物的攝入,以免過於收斂,影響陽氣潛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