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彩鳳鳴岐”憑何入選“國家寶藏”?這場講座給出答案

2025年03月16日08:5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彩鳳鳴岐”憑何入選“國家寶藏”? 這場講座給出答案

  在成都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錦城絲管:和合共鳴的音樂成都”特展中,一張跨越千年的唐代古琴“彩鳳鳴岐”吸引不少觀眾的目光。

  15日下午,作為特展的配套活動,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國家寶藏”第一季國寶守護人蔡琴以《“國家寶藏”為何選擇“彩鳳鳴岐”?》為題,帶領觀眾穿越千年時空,解讀這件唐代古琴的文化密碼。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977年古琴曲《高山流水》被錄入唱片並發射到太空,代表人類之聲,體現一種人和宇宙的對話。”講座中,蔡琴表示,古琴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都有著特殊地位。“古琴的構造蘊含著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和哲學道理。”她稱,古琴的36寸5的琴身對應365天,13枚琴徽呼應閏月周期,七弦象征北斗七星,天圓地方的音孔隱喻宇宙觀。

  同時,古琴承載著中國人的思想情感,以琴會友是一種高級的友情交流方式,體現知音之情,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和諧,同時也是個人修身養性、與自己相處、與自然交流、達到物我合一境界的重要載體。

  在眾多傳世名琴中,“彩鳳鳴岐”堪稱傳奇。這張雷威於唐開元二年(714年)制作的落霞式古琴,誕生於盛唐巔峰期。其名取自《國語》“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的典故,寄托著天下太平的宏願。不同於文人雅士的獨善其身,這把曾隨唐玄宗入蜀的宮廷御琴,見証過貴妃墓前的哀婉絕唱,親歷過安史之亂的王朝興衰,最終在亂世中幾度沉浮。從清代定親王府到抗戰烽火,從楊宗稷的七言題詩到浙江省博物館的珍藏,琴身斷紋裡凝結的不僅是歲月痕跡,更是一部流動的文明史詩。

  蔡琴也特別提到彩鳳鳴岐的“歸鄉”之旅——這把誕生於蜀地的唐琴,千年后首次回到成都展出,恰是文物活化的生動實踐。“我很喜歡成都,來過十幾次甚至二十次,覺得這座城市是一個既有豐厚文化底蘊,又接地氣,同時也是十分時尚、國際化的城市。”蔡琴說道。在她看來,像雷威這樣的斫琴大家出現在蜀地,並非巧合——成都博物館展廳內東漢樂舞俑的歡快身姿,早已與彩鳳鳴岐的千年清音形成奇妙對話,恰如成都本身的氣質既保有“水旱從人”的農耕文明記憶,又躍動著時尚之都的現代脈搏。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茹懿)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