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讀懂家國!成都新都區“大思政課”成果展演活動圓滿舉行

從升庵墨韻到桂湖煙雨,
從百年錦門到田野課堂,
當泛黃的書頁,被融入遼闊的天地,
千年的城史,在少年們的眼底流轉生長,
青春的誓言,在歷史的豐碑前激蕩回響。
每一次駐足都是與文明的對話,
每一次出發都是向未來的回答。
當“走新”的腳步抵達更多的未至之境,
“走心”的教育,也有了更豐富的定義。
一直以來,成都市新都區持續探索思政教育的創新表達,曾經隻在教室裡開展的思政課,被搬到了國旗下,走向了天地間。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孩子們用腳步書寫飛揚青春,用心靈感悟紅色歷史,信仰的力量穿越時空,在二十余萬新都青少年心底共振。
3月13日,“思政之光照亮成長之路”成都市新都區“大思政課”成果展演活動圓滿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共成都市新都區委宣傳部、新都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指導,新都區教育局主辦,集中展示了全區中小學在思政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成果。全區各校師生通過歷史情景劇、主題朗誦、歌舞劇等多元形式,將思政教育內容轉化為生動鮮活的舞台藝術,精彩呈現了新時代青少年培根鑄魂的育人成果。
“我們堅信,歷史是最博學的老師,行走是最生動的踐行,青春的一小步,就是未來人生的一大步。”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新都區還將持續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各個環節,用更加豐富有趣、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探索思政教育的創新表達,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切實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一場思政教育成果展演
行走中讀懂家國,國旗下筑牢信仰
思政課的本質是跟孩子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離不開方式方法的探索創新。
基於此,近年來,新都區教育局持續通過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與“國旗下的思政課”活動,把思政課的內容從平面的書本延伸到立體的廣闊天地,讓授課形式從單向的老師灌輸變成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感悟。
在本次展演活動的第一篇章“行走間厚植家國情”中,來自新都一中實驗學校、諭亭小學、升庵中學、旃檀小學、新都二中、龍虎中學的師生們採用多種舞台形式,帶領全場觀眾回顧了他們多年來的行走課堂。
從黃霖故居到桂湖之畔,從百年錦門到升庵故裡,師生們在歷史遺痕裡閱讀時光的詩行,在青磚黛瓦間感受文明的厚重,在紅色豐碑前聆聽信仰的回響。
來自新都一中實驗學校三優2021級6班的李欣宇,是節目主題朗誦《桂湖研學》的表演者之一。李欣宇表示,去年11月,他和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前往了桂湖之畔的楊慎故裡,“在新都生活了很多年,從小就在桂湖公園玩,也聽說過這裡住了一位大狀元,不過,以前隻知道他是‘學霸’,但是這次研學行走,我不但了解到‘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的歷史佳話,更是了解了以楊家家風為代表的升庵文化。”
在第二篇章“國旗下筑牢愛國心”中,來自香城小學、新都一中北星學校、興樂路小學、北星小學的師生們,則通過歷史情景劇、主題表演等形式帶來了“國旗下的思政課”成果聯展。一個個震撼心靈的故事,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一篇篇鏗鏘有力的演講,穿越時空,對話古今,沉睡的過往重新變為生動的身邊故事,蓬勃的青春也有了更加明確的生長方向。
來自諭亭小學的鐘章老師,既是學校行走思政課的課題參與教師,也是本次節目的參演者。回顧17年來帶領孩子們在行走中進行的思政課,鐘章老師表示,理論學習代替不了親身實踐,教師灌輸也代替不了學生的思考,隻有把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引導青少年去體驗、去感受、去思辨,這樣得來的道理才更加深刻,這樣樹立的信念才更加堅定,這樣的思政課才能把教室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大思政課”更好地啟智潤心、鑄魂育人。
一次走新入心的教育
構建大思政教研體系,踐行教育初心和使命
成長的青春永不止步,教育的創新永無終點。
新都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新都區教育局結合歷史、當下、未來三個時間節點,圍繞“文脈賡續、薪火相傳、科技創新、非凡匠心、生態文明”五個關鍵詞,設計了“歷史文脈,汲古潤今”“紅色血脈,傳承有我”“千年香城,未來新都”三條行走路線,這些“走新又走心”的思政大課,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和認可。
2025年,在充分結合學生興趣的前提下,新都區教育局還將持續深挖思政資源,圍繞“歷史為基,汲古潤今續文脈”“紅色鑄魂,傳承有我燃星火”“未來啟幕,千年香城綻新篇”三大主題,為新都孩子們設計出多條思政行走路線。
此外,新都區教育局未來還將繼續加強與天府家風館、升庵博物館、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新都烈士陵園、中航工業、足球小鎮等單位的合作,建成“成長博物館”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踐基地,真正串聯起“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讓思政理論內化為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實踐。
同時,全區各中小學也將繼續結合德育活動上好“行走的思政課”,通過“新都紅色記憶追尋”志願服務、“新都文化大使”選拔等豐富的課外實踐,讓思政課課內課外有機融合,推動思政課走穩走實,有效引導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實人生根基。(殷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