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晉劇演員學川劇 崔光麗跨劇種教學:藝術生命力在於互動

“梨花落,杏花開,夢繞長安十二街。夜間和露立窗台,到曉來輾轉書齋外。紙兒、筆兒、墨兒、硯兒,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淚洒空齋,隻落得望穿秋水不見一書來。”
這段經典唱詞取自川劇折子戲《情探》,講述了王魁金榜題名后,拋棄當年資助他的焦桂英,另娶他人。桂英痴心被負,憤而自殺,死后化為冤魂制裁王魁,報仇雪恨的故事。
如今,這部以詩化的文學性、深邃的情感表達與獨特的藝術張力,在戲曲舞台上獨樹一幟的川劇經典作品,將被移植為晉劇《王魁負義》,與晉劇戲迷見面。
過去一周裡,川劇表演藝術家、四川省川劇院原藝術總監崔光麗,受邀為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的青年演員講座分享、手把手“傳功”,並結合自身多年演繹《情探》的經驗,教授川劇旦角表演技巧以及戲曲傳承與創新的思考。
崔光麗手把手教學
3月12日晚,剛剛結束一天指導排練的崔光麗,向封面新聞記者分享了這段藝術經歷。她坦言:“藝術生命力在於互動,此次以《情探》為媒介,可以搭建起川劇、晉劇兩種美學對話的橋梁,推動兩大傳統劇種的深度交流與融合。”在她看來,這不僅是一次藝術傳承的實踐,更成為南北戲曲文化碰撞與共榮的生動縮影。
“因戲結緣”數十載
“在差異中尋找共通的藝術語言”
崔光麗少年從藝,工川劇旦角,因扮相秀美,嗓音清麗,表演傳神動人,得以拜入川劇名旦許倩雲門下,后受教於陽友鶴、陳書舫、王青蓮、鄧學蓮、王世澤等眾多川劇名家,博採眾長,深得川劇傳統旦角表演的藝術精髓。
《情探》是她的“啟蒙戲”,“這出戲是我16歲時,我的師爺陽友鶴先生為我排的,已經演了快半個世紀了。”舞台上,崔光麗用高亢激昂的唱腔技巧、細膩入微的鬼魂身段、“雖鬼實人”的演繹特點,將“焦桂英”從淒婉到決絕的復雜層次演繹得淋漓盡致。
談及此次受邀赴太原開展教學指導,崔光麗感慨萬千:“川劇與晉劇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晉劇名家田桂蘭老師早年曾跟隨我的師爺陽友鶴先生深入研習川劇表演精髓,並融入晉劇創作,推動劇種創新發展。現在的晉劇藝術研究院院長謝濤也在多部劇目中沿用我們川劇著名劇作家徐棻的劇本,川劇丑角表演藝術家、川劇名導任庭芳老師也多次赴晉劇院授課、排戲……所以兩個劇種‘因戲結緣’的傳統已經延續幾十年了。”
崔光麗與晉劇演員合影
川劇與晉劇雖分屬不同的聲腔體系,崔光麗卻在此次教學中找到了共通之處 “川劇以‘昆、高、胡、彈、燈’五大聲腔聞名,晉劇則以‘板腔體’為特色,包括‘亂彈’‘腔兒’和‘曲子’,二者在表達方式上各有千秋。《情探》是川劇高腔,通過‘幫、打、唱’的獨特形式,既保留了川劇的抒情性與細膩感,又結合晉劇高亢激昂的敘事特點,實現了聲腔的巧妙‘移植’。我們希望發揮各自劇種的優勢,在差異中尋找共通的藝術語言。”
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跨劇種實現“形似”到“神似”的升華
水袖翻飛,咿咿呀呀,蹉步抬手間,都要反復雕琢。崔光麗高度贊賞晉劇青年演員的勤勉態度:“這些孩子十分好學刻苦,即便面對完全陌生的表演體系,仍能沉下心來反復揣摩。”教學中,她通過分解動作、示范細節、解析情感邏輯等方式,逐步引導學員理解川劇表演的美學內核,幫助學員跨越劇種差異,完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實現從“形似”到“神似”的升華。
在指導晉劇青年演員學習川劇《情探》的過程中,崔光麗發現:“盡管戲曲表演的程式化基礎‘大同小異’,但川劇獨有的表演細節仍是學員們的核心挑戰。”她舉例道,“川劇的‘轉身錯步’等身段技巧,以及特定動作的力道控制,都是晉劇演員未曾接觸過的領域。”
崔光麗教授《情探》
面對學員對川劇表演體系的陌生,崔光麗選擇以“耐心溝通”破題。因為她深知,新生代是藝術傳承的關鍵力量,“藝術的生命力在於互動——晉劇青年可從川劇中汲取細膩的情感表達,川劇演員亦可學習晉劇高亢的敘事張力。” 唯有相互借鑒、彼此成就,才能將“各美其美”升華為“美美與共”。
崔光麗展示川劇旦角程式
她也強調,這種融合並非消解劇種特色,而是通過“移植優勢、激發共鳴”,推動戲曲藝術整體繁榮,讓傳統戲劇在新時代煥發更蓬勃的生命力。“此次川劇與晉劇的深度互動,核心在於激活傳統優勢,推動劇種間互學共進,讓更多人去喜愛各個劇種。”崔光麗希望各劇種能在堅守本色的基礎上,通過展現獨有藝術魅力、汲取他者精華,形成“以交流促創新”的良性生態。“在未來,我希望晉劇和川劇的青年演員之間,能夠有更多的互動、交流,共同推動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來源:封面新聞 記者 荀超 實習生 李俊儒 圖據受訪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