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美育插上數字之翼

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火爆出圈,為各個領域帶來新場景、新應用,“數字+美育”也成為熱點話題。如何以數字之翼助力美育拓展新邊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近年來持續思考著這一課題。
藝術是美育的重要載體。藝術的“術”,說明其有利用工具或材料加以創造和表現的技藝屬性,不同的物質載體和技藝方法形成不同的藝術形式或門類,如繪畫、書法、篆刻等。在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藝術的“術”有了更豐富的內涵。一些藝術家放棄使用物質材料,而是運用數字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創造數字藝術及其展演和體驗的全新形式,一如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其獨特的感染力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輔助。若將這些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的藝術作為全新美育資源,美育的內涵和外延將得到豐富與拓展。
美育與科技的融通,不僅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更是文化與科技的雙向奔赴。以雲展覽、虛擬演出等激活中華上下五千年藝術資源,有助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採用數字技術制作的《清明上河圖》,動態還原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學生觀看畫作時仿佛置身於歷史情境之中,或許下一步隻需佩戴VR眼鏡,便可與畫中人物進行互動。這種沉浸式體驗,無疑打開了走進歷史和未來的新大門,讓文化藝術之美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觸達人心,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數字技術帶來美育新形式,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可溫潤人心,更可惠及人人。教育部指導建設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在中小學智慧教育、智慧職教、智慧高教三大板塊中均設立美育專題,以美聯通城鄉、跨越山海﹔匯集四川省第十一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成果的“數字美術館”,通過全方位高清呈現展廳及作品,讓孩子們隨時隨地感受藝術魅力。如今,優質數字美育資源還在不斷增加,使不同地區、不同條件的學生平等地享有學習機會,實現美育浸潤常態化。
美育資源的豐富呼喚著美育理念和方法的創新。面對海量數據資源和終身美育需求,教育者如何用好數字技術,讓其成為美育的“助力”而非“阻力”?一方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拓寬美育空間,探索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美育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如果過度依賴數字技術帶來的虛擬審美體驗,可能會削弱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對美的感知力,進而影響其身心的和諧性。美育是身體與心靈的和諧共舞,注重保持各藝術門類實踐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孩子們才能在美的海洋中游得更遠、更深、更快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14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