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康,代表委員獻“良方”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國之基。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衛生健康成為熱議的焦點之一。代表委員們結合自身工作和調研所得,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與實踐性的建議、意見,為解決健康領域的現實問題開出一個個“良方”。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趙宏委員:
打通實驗室到病房“最后一米”
過去一年,我國批准上市的新藥有48個,器械有65個,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還有更多國產靶向免疫細胞治療藥物成功出海。此外,我國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人工心臟等高端醫療設備不斷問世。
每一款創新藥械的上市,都意味著患者多了一份康復的希望。但是,創新藥械的研發是向無人區的探索,常常是高投入伴著高風險。我們經常用3個“10”來形容創新藥械研發的難度:10個億的資金投入、10年時間以及不到10%的成功率。其實,醫生最清楚臨床的問題和痛點在哪,如果能夠盡早與科學家合作,開展轉化醫學研究,就能夠打通從實驗室到病房的“最后一米”,把這個10%向上再拉一拉。
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積極投身於創新藥械的研發,用研究找武器,向科學要奇跡,我們戰勝疾病的工具箱就會越來越豐富,就能更好地守護人民生命健康。
江蘇省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杰代表:
患者再不用拎著膠片到處跑
有一種“動心”,是來自一名醫生面對患者時涌動的良心和人大代表的初心。
我們在醫院工作,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患者拎著一大袋子沉甸甸的檢查膠片東奔西走,那是他們在就診時獲得的影像報告。他們想給醫生提供更多信息,也想少花些錢,少一些等待的時間。這很辛苦也很麻煩,但提供的信息量其實非常有限。
2024年全國兩會上,我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醫學影像“雲膠片”應用的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當年5月,江蘇率先建成省級衛生健康雲影像平台,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全面接入,接診醫生在平台上動動鼠標,就能隨時隨地查看患者所有影像報告,患者再也不用拎著膠片到處跑了。
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七部門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隨著制度、技術以及各方面支持的不斷完善,我想,不久全國層面也將實現通用互認。到那時,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就能更加省心、省時、省錢。
作為一名心血管病醫生,要把心臟手術中的“搭橋”和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搭建“連心橋”融合起來。這樣一份“動心”和初心,將激勵我在醫療技術上不斷突破、追求卓越。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原副院長徐鳳芹委員:
用中國處方造福世界人民
近年來,中醫藥在海外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中醫藥走出去靠什麼落地生根?
中醫藥走出去,憑的是實力,靠的是療效。2022年,我帶隊赴柬埔寨提供中醫藥抗疫和特色診療服務。經過中醫治療,一名失聰20年的柬埔寨女孩逐漸恢復了聽力,喊出了“媽媽”﹔一名摔倒后長期坐輪椅的患者站了起來……
醫療隊在柬一年服務民眾3.4萬人次,復診率高達67%。中國醫生的口碑在柬埔寨當地民眾中口口相傳,中醫藥成為一塊越來越響的金字招牌。中醫藥以其特有的療效推動促成了中國—柬埔寨中醫藥中心成立,成為中醫藥走出去落地生根的范本。
金碑銀碑,不如百姓的口碑。目前中醫藥已推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中國處方,貢獻了中國智慧。
貴州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傅小雲委員:
培育有“鄉土基因”的白衣戰士
如何提高我國西部地區縣級醫院醫療水平?
醫療幫扶能起很大的作用。國家持續實施“千縣工程”,對西部地區、脫貧地區縣級醫院開展“組團式”醫療人才資源幫扶,累計派駐8萬多名三級醫院的醫務人員。作為其中一員,2022年,我來到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縣級醫院的醫療人才培養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我們通過專家授課、導師制、臨床手把手教學實踐等多樣化培訓機制,培育有鄉土基因的白衣戰士,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兩年幫扶結束,看到三都縣人民醫院服務能力和職工滿意度大幅提升,我感到很欣慰,更為中國大地上正在進行的醫療幫扶感到驕傲。
山西白求恩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楊曉靜代表:
推進醫養結合協同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當前,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村地區的老齡化率高於城鎮,基層群眾對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日益緊迫。一些地區已經開展醫養結合的實踐探索,但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仍存在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分散、專業人才短缺、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建立跨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推進醫療衛生強基工程轉型升級。
建議加強制度設計,完善支撐保障,實施“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三級醫養聯合體建設。在中心鎮建設醫養綜合服務中心,集成醫療護理、康復理療、日間照料等功能。
同時,搭建統一的醫養信息平台,打破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合規、科學地實現老年人健康檔案、診療記錄、護理需求等信息實時共享。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務效率,為精准醫養服務提供數據支撐。
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代表:
AI下鄉,更好守護基層群眾健康
今年以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技術的應用,為醫療行業賦予了更多可能性。當前,許多醫院正在引入DeepSeek大模型,如果鄉村診所也能接入,山區的老百姓就能共享現代科技成果。例如,為鄉村醫生配備AI助手,幫助他們快速診斷疾病。如果遇到疑難病例,AI可以建議向上級醫院轉診。這將改變傳統分級診療的模式,也將有助於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融合發展,最終形成統一的診療標准。
需要強調的是,人工智能技術與基層醫生是互補關系,而非替代關系。基層醫生在慢病管理、醫患溝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AI問診雖然可以提供一定的便利,但無法完全取代基層醫生的專業性和人文關懷。
為了讓科技早日賦能基層、縮小城鄉醫療水平差距,建議國家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技能培訓﹔推動醫療人才、科研資源向基層傾斜,結合AI技術提升服務可持續性。或許,過不了幾年,每個鄉村診所都會配備一位“AI醫生”,基層百姓的健康將更有保障。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教授張其成委員:
激活中醫藥老字號企業內生動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老字號企業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醫藥產業和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經過調研,我發現,許多中醫藥老字號企業面臨著文化自信不足、創新意識不強、品牌活力下降等問題,主要是對中醫藥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價值認識不足、對中醫藥創新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認知不足,導致中醫藥老字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為此,建議中醫藥老字號企業在內部開展中醫藥經典和中醫藥文化常識培訓,提高企業高管及全體員工的中醫藥文化素養和中醫藥思維﹔開展中醫藥經典和中醫藥文化常識培訓,提高企業高管及全體員工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開展前沿知識和跨學科知識培訓,提高企業高管和全體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此外,促進全民身心健康是中醫藥老字號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發展使命。中醫藥老字號企業可以與學校、社區等合作,共同推進中醫藥知識普及教育,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的歷史、理論和療效,營造全民學中醫、用中醫的文化氛圍,促進中醫藥老字號企業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