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楊利偉、吳偉仁——
我們中國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
嫦娥六號返回艙、降落傘等珍貴實物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展出。 |
兩句話,出現在這次採訪中。
“我記得我飛行回來,落地之后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說話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
“年輕人應該追逐夢想、仰望星空。一位哲學家說得非常對:‘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說話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近日,楊利偉、吳偉仁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暢談中國人如何走向星辰大海。
飛天夢實現近22年——
“非常羨慕今天的航天員們”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飛天夢。
“千年飛天夢想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實現了。”近22年之后回望,楊利偉感慨,自己親身經歷了載人航天從無到有的迅猛發展。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時制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到今天已全部完成。
一路走來,楊利偉親眼見証著一代代航天員的成長。從最早隻有駕駛員,到現在擁有工程師、載荷專家等諸多工種。正在訓練的第四批預備航天員裡,還有來自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載荷專家。
飛天條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利偉形容,當年自己是“坐著拖拉機上太空”,今天航天員們“飛行過程中都可以面帶微笑”。現在,航天員到了外太空,不但每個人都有鋪位,每天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吃到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美食,“一周都能不重樣”。
工作場景也發生了變化。楊利偉說,當年是以實驗突破技術為主,現在則是以應用為主,“所以大家看到航天員們每天都很忙碌,要做大量科學實驗,要進行出艙操作……”他直言:“我非常羨慕今天的航天員們。”
展望未來,載人登月已經提上日程。楊利偉介紹,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探索載人月球車、望宇登月航天服等,都已進入初樣研制階段,保障設施都已動工。
至於大家非常關心的登月航天員,楊利偉透露,將來會從目前的航天員裡面選拔。
探月三步走的啟示——
“中國人說得到就做得到”
2004年,就在楊利偉飛天后幾個月,中國探月工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也制定了“三步走”目標,分別是“繞、落、回”。
“經過多年奮斗,我們總體進展非常順利,在全國人民支持下,這三步都走得非常圓滿。”吳偉仁說。讓探月人感到驕傲的是,就在中國探月工程啟動之際,有很多國家都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或登月計劃,但不少都以失敗告終,“我們中國人說得到就做得到”。
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目標后,2021年底,中國探月工程啟動了第四期。
科學家們瞄准了更多的未知之謎。比如,月球自轉與公轉周期一致,這導致在地球上的人永遠看不見月球背面,那裡始終是個秘境。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1935.3克月球樣品安全著陸,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吳偉仁介紹,研究人員正在對這些珍貴的月壤進行分析。
如今,中國探月工程將目光投向了月球南極。“在這裡建立永久性或者長期的月球站,就是我們下一步的目標。”吳偉仁說。
從科幻到現實——
“我們要走向更遠的深空”
“我們的目光不能隻盯著月球,后續我們要走向更遠的深空。”吳偉仁說。
目光,至少已經對准了離地球較近的行星——火星。吳偉仁說,幾年之內,我們就可能實現在火星上採樣與返回。屆時,來自火星的土壤也會像月壤一樣展出,供大家參觀。
還有小天體。吳偉仁說,我們正在制訂有關規劃和計劃,一方面對小天體實現採樣與返回,“因為它可能保留了宇宙形成瞬間最原始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對一些對地球有威脅或者潛在威脅的小天體,進行動能攔截。
一些科幻電影中的畫面,正逐步成為現實。
吳偉仁打了個比方。“假如宇宙是一片汪洋大海,那麼銀河系可能是渤海灣那麼大,太陽系跟澡盆那麼大,而地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點。對於我們來說,走向心中的星辰大海,至少要先探測這個‘澡盆’,然后再奔向海灣……”
我們有理由對深空探索樂觀。吳偉仁說,從齊奧爾科夫斯基著名的火箭公式開始算起,世界航天不過100多年歷史,中國航天更是隻有短短六七十年的歷史,但變化已翻天覆地。“再過一百年,難以想象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也非常想去月球或者是地外星體看一看,我想這是每一個職業航天員的一種向往。”楊利偉說。為了這個目標,他一直堅持訓練。
展開國際合作——
“要為人類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太空沒有國界之分,探索太空是人類共同的事業。
曾經,楊利偉飛天時,在太空艙既展示了五星紅旗,也展示了聯合國旗幟。楊利偉直言,航天就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時,提出的口號就是“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
目前,已經有十幾個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入選中國空間站,共同開發利用空間資源。楊利偉說:“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要為人類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外籍航天員也有機會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2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巴基斯坦太空與高層大氣研究委員會正式簽約。按計劃,雙方將利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選拔工作,巴基斯坦航天員將在中國接受全方位的系統訓練。
在航天領域,中國開展國際合作已成常態。比如,去年的嫦娥六號上,搭載了法國的氡氣探測儀、歐空局的負離子探測儀、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鏡、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個載荷項目。
下一步,由中國倡議發起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同樣熱切歡迎國際伙伴加入。
“我們也許會在月球上搭WiFi,也許會在月球上通信,也許會以月球為中心走到更遠的深空……”吳偉仁說,這個規劃對全世界開放,將會聯合多個國家進行。
漫漫星空,茫茫宇宙,中國人踏出的每一步,都在為人類探索未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