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在金沙遺址與奧林匹斯諸神“相遇”

2025年03月14日08:1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金沙遺址與奧林匹斯諸神“相遇”

  今年春天,成都又迎來一個世界文明系列臨展,展開一場古希臘文明與古蜀文明的精彩對話。

  日前,“古希臘:神話·英雄·命運——來自意大利普利亞地區的珍藏”展覽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啟幕。展覽展出119件(套)來自意大利普利亞大區的珍貴文物,聚焦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2世紀古希臘文明在普利亞地區的發展圖景,通過6位古希臘神祇視角展開敘事,帶領觀眾穿越愛琴海的碧波,探索奧林匹斯眾神的傳說,領略古希臘文明的輝煌。

  波塞冬與古希臘的海洋拓展

  波濤洶涌的蔚藍海域,一名長著濃密胡須的成年男子,手持三叉戟,為人們提供庇佑。他,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洋之神波塞冬。展覽第一單元,通過大量展品體現了波塞冬與海洋文明之間的關系。

  一件黑釉壺上,波塞冬正騎著海馬前行,見証了古希臘海上貿易的繁榮﹔一件阿普利亞式紅繪陶盒上,夸張的海浪紋造型,則體現出古希臘人對自然的敬畏﹔而各類繪制有豐富海洋物種的魚盤,則展示了古希臘人對海洋世界的認知。

  本次展覽執行策展人史霄曜介紹,三面環海的古希臘,島嶼星羅棋布,天然海港眾多。這種地理條件也促使古希臘人萌生了強烈的海洋意識。他們通過航海探索和貿易活動,逐漸將海洋視為領土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波戰爭后,海洋的戰略重要性更加凸顯,雅典海上地位日漸確立。“古希臘人通過祭祀波塞冬,表達對海上生產生活秩序的渴望,對未知領域的敬畏。”

  展覽用燈箱的方式還原了位於雅典南部蘇尼翁角的波塞冬神廟,“這裡是祭祀海神的重要場所。神廟內設有大型神像,並裝飾有彩繪壁畫和銘文,供奉著各種獻給波塞冬的彩陶、雕像和祭品。水手們在出海前會向波塞冬祈禱,祈求平安歸來。”史霄曜介紹。

  茫茫大海上,不止有波塞冬。在古希臘神話中,塞壬是危險的女妖,常以鳥身美女頭的形象出現,用歌聲引誘水手走向毀滅。斯庫拉則是6頭12足的女海妖,潛伏在墨西拿海峽,吞噬過往的水手。展品中,一隻陶制覆彩壺,壺身是一個人首鳥身的塞壬形象,古希臘人通常用它來盛放橄欖油﹔而透過展板上的陶瓶,觀眾也能看到女海妖斯庫拉長著12隻腳的奇特模樣。

  德墨忒耳與古希臘的農耕文明

  金色的麥浪隨風搖曳,農業女神德墨忒耳頭戴麥穗編織的冠冕,手持鐮刀與象征富饒的羊角,將豐收的祝福洒向人間。在古希臘人的精神世界中,德墨忒耳象征著大地的豐饒與生命的永恆循環。第二單元通過豐富的展品與神話敘事,生動展現了古希臘人的農耕文明智慧及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展廳中,一尊庄嚴肅穆的大理石雕像(復制品)生動刻畫了德墨忒耳的形象,展櫃間搖曳的麥穗,象征著女神對大地的慷慨饋贈。展品阿提卡式紅繪調酒缸上,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女神教導人類播種谷物的場景,彰顯了農耕技術在古希臘文明中的核心地位﹔而陶制石榴與圖版上的石榴形陶瓶,則隱喻著德墨忒耳之女珀耳塞福涅的命運——她的離去與歸來,象征著四季更迭與萬物的榮枯循環。

  德墨忒耳與女兒珀耳塞福涅的神話,不僅是自然規律的隱喻,更深刻揭示了人類對生命循環的哲學思考。相傳,冥王哈迪斯劫走珀耳塞福涅,令德墨忒耳悲痛欲絕,大地陷入寒冬﹔最終宙斯裁定,珀耳塞福涅每年一半時間重返人間,與母親團聚,帶來春日的生機。這一神話被鐫刻在陶器與壁畫中,成為古希臘人解釋四季更替的源頭。

  展牆上,德墨忒耳聖所外祭祀物品的想象復原圖,為我們再現了古希臘人對德墨忒耳的崇拜。這座石窟聖所內,曾發現大量祭祀器物,如陶制小豬象征獻祭的牲畜,以及其他彩繪或帶有刻紋的器皿、豬骨等,人們來此祈求生育、保佑子女平安。

  展品中,一隻憨態可掬的豬形陶壺格外引人注目,其造型承載著獻祭儀式的庄重﹔一件歷經滄桑的大理石德墨忒耳雕像殘件,女神慈眉低垂,似乎仍透露出對眾生的庇佑。

  雅典娜與古希臘的城邦精神

  帕特農神廟的廊柱在晨曦中巍然屹立,智慧女神雅典娜身披鎧甲,手持長矛,傲然佇立於山巔,橄欖枝的翠綠在她腳下蔓延。作為雅典城邦的守護神,雅典娜的誕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相傳,她自宙斯的頭顱中躍出時便已全副武裝,並以無與倫比的智慧戰勝波塞冬,贏得了雅典的統治權。第三單元通過建筑遺跡、陶器藝術與神話敘事,生動展現了古希臘人如何以智慧與技藝滋養文明,塑造了輝煌的城邦。

  雅典娜的形象庄重而威嚴,象征著智慧與力量的完美融合。展品中,一件描繪雅典娜乘坐翼馬戰車場景的紅繪柱耳型調酒缸,突顯了她作為戰爭女神的屬性﹔而展牆上雅典娜將花環賜予陶瓶畫師的情景,則彰顯了她作為技藝之神的另一面——她將紡織、制陶、造船等生存智慧傳授給人類,將神性融入日常勞作之中。

  “雅典衛城是古希臘建筑藝術的巔峰之作,更是雅典娜神性的具象化體現。”史霄曜指向展廳中央動態演示的雅典衛城3D復原數字投影解釋道。帕特農神廟的多立克柱式剛健雄渾,厄瑞克忒翁神廟的愛奧尼柱式優雅靈動,展示了古希臘人超凡的智慧與技藝。

  阿波羅與古希臘藝術之光

  當奧林匹斯眾神歡聚一堂時,一位頭戴月桂枝冠的俊美青年與9位繆斯女神隨樂起舞,他就是希臘神話中的光明與藝術之神阿波羅。作為音樂、詩歌與預言的化身,阿波羅象征著古希臘人對理性與美的極致追求。第四單元通過藝術之火,展示了古希臘人如何點亮文明的漫漫長夜。

  在展牆上,阿波羅手持裡拉琴,風度翩翩。人們模仿他的音樂,以此激發情感,治愈心靈。一件紅繪鐘形調酒缸則以濃烈的色彩勾勒出古希臘人宴飲狂歡的場景——阿波羅的理性之音與狄俄尼索斯的狂野律動在此交融,共同構成了古希臘藝術的雙重脈絡。

  豐富的管弦樂器、詩樂融合的希臘頌歌、震撼心靈的悲喜劇……古希臘人將多元的藝術形式與神話故事緊密結合。相傳,奧林匹斯山上的9位繆斯女神,每人掌管著從繪畫到音樂等不同藝術領域的一種,她們為詩人和歌唱者賦予靈感,因此備受文學家和詩人的尊崇。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使用的許多英文單詞都源自古希臘人的文藝世界。例如,“博物館”(museum)一詞源自古希臘語,最初指的是供奉繆斯的地方或神廟﹔而“學術研討會”(symposium)一詞也源自古希臘,最初指的是在宴飲之后,伴隨著音樂、舞蹈、朗誦或交談,思想得以碰撞、情感得以交流。

  赫拉克勒斯與古希臘人的英雄崇拜

  身披獅子皮斗篷,手持棍棒或弓箭,在完成12項艱巨任務的過程中,展現了拳擊、摔跤、賽跑等多項卓越技藝……他,便是希臘神話中的半神英雄赫拉克勒斯。從凡人的磨難到奧林匹斯的榮耀,他詮釋了力量、勇氣與救贖的真諦。展覽第五單元以赫拉克勒斯為主線,生動展現了古希臘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世界。

  展櫃中,彩繪陶罐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了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壯舉:勒死刀槍不入的尼米亞雄獅、驅趕斯廷法利斯湖的怪鳥……這些畫面迸發出原始而強大的生命力。而一件來自公元2世紀的赫拉克勒斯大理石頭像,盡管鼻梁有所殘損,但眉宇間的堅毅依然令人震撼——即便成為神明,他仍然是“凡人超越命運”的象征。“赫拉克勒斯的傳說並非簡單的屠魔故事,而是古希臘人對人性極限的深刻探索。”史霄曜介紹。

  展區盡頭,競技主題的展品呼應著赫拉克勒斯的另一重身份——古代奧運會的創始人。一隻阿提卡式紅繪雙耳杯,描繪了一名運動員拍球的場景﹔一件盧坎尼亞式紅繪調酒缸上,則展現了運動員抵達賽道終點的情景。

  狄俄尼索斯與古希臘人的酒文化

  在皎潔的月色下,葡萄藤肆意生長,酒神狄俄尼索斯頭戴常春藤編織的冠冕,手持象征權力的酒神杖,在薩提爾與狂女們的簇擁下,踏著節拍,載歌載舞。這位徘徊於狂歡與毀滅、醉夢與清醒之間的神祇,以其獨特的反叛精神,揭示了古希臘人精神世界中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展板上,一件赤紅色的陶瓶上,繁茂的葡萄藤相互纏繞,布滿了整個畫面,彰顯了葡萄種植與釀酒在古希臘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展櫃中,一件描繪宴飲場景的紅繪鐘形調酒缸尤為引人注目:酒神狄俄尼索斯醉臥榻上,半人半羊的薩提爾在旁悉心服侍﹔另一件阿提卡式黑繪酒壺上,則刻畫了酒神追隨者——狂女的形象。

  “葡萄酒的釀造不僅是化學過程,更是神學儀式。”史霄曜解釋道。從榨汁到發酵,古希臘人將狄俄尼索斯的“死亡與重生”融入釀酒儀式中。展廳中一個基於考古資料復原的宴會場景,生動再現了古希臘人宴飲時的情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斌)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