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外骨骼機器人”3月10日起在峨眉山展開測試
“神器”助攻 登頂峨眉能否輕鬆拿捏

佩戴“神器”。
3月11日,一段爬山“神器”拿捏峨眉山的視頻火爆出圈,視頻中這款名叫“登山外骨骼機器人”的輔助爬山設備10日起在峨眉山展開測試,引發網友關注。小小輔助工具,真的能讓游客不費力就登頂峨眉?這款裝備延伸應用的想象空間有多大?3月12日,記者來到峨眉山景區採訪並實地體驗。
“神器”體驗如何?
“助力明顯,像是設備帶著我往前走”
在峨眉山金頂的設備測試點,這款“神器”向游客開放每人5分鐘的免費體驗,吸引不少游客圍觀嘗鮮,躍躍欲試。
“走起來很輕!”“助力很明顯,像是設備帶著我往前走。”“之前隻在網上看到過,沒想到今天自己能實際感受一下。”體驗過的游客紛紛表示“神器”助力明顯,對徒步登山者來說是很好的輔助裝備。
“明顯感覺到機器人對腿部有一個力量支撐,登山時感覺要容易些。”來自湖北的游客王先生告訴記者,這對於上了年紀的登山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以后真的在景區推廣開來,自己可能會租用。
隨后,記者佩戴上這款設備實測。該設備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佩戴在腰間和膝蓋正上方一拳處,兩部分連接通電后即可開始登山輔助工作,2公斤左右的設備自重被分散到全身,負重感輕微。設備穿戴齊全后,記者第一感覺是肢體有了科技感,登山用上了“機器人”。
在輔助登山過程中,記者明顯感到在做抬腿動作時,設備對膝蓋背面有較強的向上支撐力,放腿動作時,設備則對膝蓋正面釋放一個下壓力,形成一次“幫助放腿”的動作輔助。登山動作幅度越大、速度越快,設備給予的支撐力就越大,徒步登山可實現健步如飛。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運營負責人梁志豪介紹,設備只是對登山者肢體起到輔助作用,發力主體還是人本身,並不是完全替代人的登山動作。“卸下裝備后,短時間還有個肌肉用力的反差感,需要游客稍微適應一下。”
科技含量如何?
內置AI算法模塊,降低肌肉能耗35%以上
“登山機器人可持續提供3—5小時的登山輔助,設備配備了卡插式電池,可以秒拆秒換。”梁志豪介紹,該設備是一款融合了機器人技術、
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算法以及高效能源管理系統的輕量化智能裝備。通過仿生關節設計和動態力反饋系統,設備可為登山者提供下肢助力支撐。其中,內置AI算法模塊,配合碳纖維機械骨架傳遞額外動力,降低肌肉能耗35%以上。
對於降低肌肉能耗這點,記者有直觀感受。該設備設置了10個動力檔位,在登山時,調節至自身能接受的檔位,讓連續性登山動作變得輕鬆,相比以往無輔助狀態登山,疲憊感明顯降低。
引入爬山“神器”的想法從何而來?“峨眉山登山路線長、坡度高,我們想破解這一痛點,提升游客‘徒步拿捏峨眉山’的趣味性和體驗感,減輕長時間登山給游客帶來的身體壓力。”梁志豪說,近年來,峨眉山持續開展徒步登山主題體驗,在體力消耗較大的登山活動中,游客體驗會大打折扣。為提升服務品質,公司引入了登山外骨骼機器人作為一種AI科技輔助工具。“以此滿足部分游客的需求。”
市場前景如何?
峨眉山登山游客體量龐大,將採用租賃方式使用
“2024年峨眉山景區接待游客621萬人次,其中全程徒步登山游客佔比超過7%,高山區接引殿徒步至金頂的游客佔比近28%。”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堯斌告訴記者,峨眉山登山游客體量龐大,爬山“神器”等新裝備的引入,可引導更多游客深入景區的中山區域游覽。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景區已持續在智慧票務、智慧車輛管理等方面進行數字化布局,后續景區還會引入低空經濟、視覺體驗空間、AI打卡拍照、景區伴游助手等數字化產品,不斷創新峨眉山旅游新場景,豐富消費新業態,提升游客體驗感。
梁志豪透露,下一步,爬山“神器”在經過充分測試、驗証后,將在景區採用租賃方式使用,計費方式分為按小時結算、按路線打包等不同模式,游客可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設備使用區域主要布局在中山區萬年寺景點附近和高山區雷洞坪至金頂路段。
新聞多一點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2月起,山東泰山景區、安徽黃山景區都在試用外骨骼機器人,湖北恩施大峽谷在試用類似的“機器腿”,讓游客秒變“神行太保”。恩施大峽谷的“機器腿”正式運營后將投入50台左右,收費標准預計為30—40元/小時。(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藝茂/文 樂山觀察 冷潤雨/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