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從荒坡到金山:一個“橘三代”的十年產業突圍戰

2025年03月10日11:47 |
小字號

3月2日清晨,資陽市雁江區東峰鎮九龍村還未散盡的薄霧中,當黃水華在自家柑橘園裡剪下今春最后一顆裹著晨露的耙耙柑,墜入竹筐的果實旋即被套上珍珠棉網,裝進印著“橘小華”商標的紙箱。

冷鏈貨車載著一箱箱柑橘碾過田埂駛向天府機場,當物流專機沖上雲霄時,水華家庭農場也完成了年度最后一批柑橘航空運輸訂單,2000斤耙耙柑通過天府機場直抵海南,實現“當日採摘、當日達”的供應鏈突破。

從2014年承包200畝荒地到年產量約60萬斤柑橘、畝均產值近萬元,從“看天吃飯”到“數字種橘”,從等客收購到訂單直銷,“橘三代”黃水華用十年時間完成了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的跨越,蹚出一條“新農人”的突圍之路。

荒坡拓路:返鄉創業遭遇雙重困局

2012年,在成都從事文職工作的黃水華,由於工作沒時間照料孩子,隻能將小孩留在老家由父母幫忙照看。彼時,她的故鄉豐裕鎮,父母守著爺爺奶奶留下的傳統柑橘園,沒有銷售渠道,常年被動等待收購商上門,年復一年經歷“豐產不豐收”的循環。

“孩子需要媽媽,土地需要新農人。”黃水華與丈夫連夜商量:若留城打工,孩子注定成為“留守兒童”﹔若返鄉創業,需直面技術、資金、市場的三重考驗。最終,夫妻倆選擇回到豐裕鎮敲鐘村,用最原始的方式創業——拉著板車在成都周邊沿路叫賣。

“一車3000斤,10塊錢3斤,賣不完就隻有爛了。”黃水華回憶道。盡管每天能掙一點錢糊口,但傳統蜜桔價低難銷的困境,讓這個“橘三代”開始思考轉型。

轉機出現在2014年,黃水華逛超市發現,兩個耙耙柑售價18元,遠超自家蜜桔的收益。連夜趕赴成都蒲江考察后,她發現雁江柑橘產業的短板:品種單一、缺乏晚熟果品。

然而當她想在豐裕鎮流轉土地種植柑橘時,卻遭遇當頭棒喝——全鎮柑橘種植幾近飽和,無地可流轉。幾經打聽,在老輩子劉樹文的“指點”下,她在東峰鎮九龍村流轉了200畝土地,成立了資陽市雁江區水華家庭農場,其中半數是布滿雜草的荒地。“親戚不看好我,父母也不支持,連當地的老百姓都說我肯定干不下來。”

“開弓沒有回頭箭,干就要干出個樣子。”雖然爺爺奶奶輩就在種植柑橘,但老一輩的傳統種植模式放到現在並不“吃香”。為了種好橘子,黃水華開啟“求學路”:先后多次赴蒲江、丹棱等耙耙柑主產區蹲點學習,多次參加雁江區、東峰鎮組織的專業技術培訓活動,她的工作筆記本裡,密密麻麻記錄著柑橘的種植方法。

“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對市場的深入了解,我才曉得整個果園不能隻種一個品種。”為了應對市場風險,黃水華根據自家柑橘園的地形條件,種下了耙耙柑、砂糖橘、愛媛等品種柑橘。

寒夜破局:霜凍危機催生渠道革命

這場精心設計的“柑橘方針”在三年后迎來首次大考——當品種多元化的商業智慧撞上極端天氣的生存挑戰,科技防霜的硝煙比市場博弈更嗆人肺腑。

2017年的寒冬,氣象台發布霜凍預警。耙耙柑在0℃下就會出現凍傷,而霜凍預警持續三天。距離首次採摘僅剩幾天,突如其來的寒潮讓黃水華夫妻倆徹夜難眠。

盡管已搭建防凍膜、做好防護措施,黃水華仍翻出祖輩的土法:用秸稈煙熏提升果園溫度。黃水華在半夜12點的寒風中點燃了防霜煙堆,裹著羽絨服滿山巡守,直到東方既白。連續三夜的堅守,換來十幾萬斤耙耙柑毫發無損。

這場“人定勝天”的戰役保住了果實,卻迎來更殘酷的考驗:霜凍前絡繹不絕到果園預定採購的收購商因極端天氣不再下單。面對堆積如山的柑橘,夫妻倆幾近窒息。

沒有路就劈條路出來。黃水華沿著321國道,挨個撥打路邊廣告牌上的“柑橘代辦”電話,卻依然沒找到耙耙柑的銷路。

但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黃水華聯系到了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一位批發商,因耙耙柑質量過關,批發商買下了水華農場當年所有的耙耙柑。

“傳統銷售渠道太脆弱,必須開辟新路。”這場霜凍戰役讓黃水華痛定思痛,拓展線上銷售渠道迫在眉睫。黃水華以當地土特產試水電商,通過線上銷售積累首批精准客戶,摸索出包裝優化、冷鏈時效等關鍵數據。並注冊“橘小華”商標,結合“雁江蜜柑”“雁媛”等公用品牌,積極開展品牌宣傳,提升市場知名度。

這些看似與柑橘無關的“小生意”,卻成為破解柑橘滯銷困局的密碼。

隨著電商運營模式成熟,水華家庭農場柑橘線上銷售佔比從2017年的不足5%躍升至如今的50%以上。短視頻呈現果農採摘場景,線上銷售“今日摘當日達”,快遞單上的“橘小華”標識與“雁江蜜柑”地理標志交相輝映,銷售半徑從川內周邊城市擴展到北上廣深高端商超和全國各地網銷客戶家中。

沃野新生:數字技術重塑產業生態

當電商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時,黃水華卻盯著枯黃的樹梢徹夜難眠——渠道通了,果園的“命脈”卻還攥在老天旱澇手裡。

2023年春,政府協調電力改造后,九龍村變壓器完成升級,黃水華立即引入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讓每棵果樹都能精准獲取水分養分。加上種植之初,鎮上在柑橘園修建的十幾個蓄水池,水華家庭農場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

“以前十幾個工人為了抗旱,要頂著烈日持續不斷澆水,現在手機一點全搞定。”黃水華展示著智慧農業平台,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土壤濕度、光照強度等數據。

智能傳感器網絡悄然改變傳統農事,盤旋在果園上空的無人機,則以厘米級精度噴洒生物農藥,旋轉翼掀起的“湍流”使藥液滲透每片柑橘葉背,將200畝果園的植保作業從三四天壓縮至四小時,農藥使用量下降20%。

在科技賦能的另一面,生態智慧同樣在這片土地裡生根——農場採用生草栽培、機械除草等生態種植方式,為土地保水“打響戰役”,農戶養殖的大鵝組成“生物除草軍團”,啄食害虫的同時留下天然糞肥。發酵池內,菜籽餅與秸稈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琥珀色有機肥,替代化肥,進一步提升柑橘品質。

這套“天上無人機、地下傳感器、林間生態鏈”的立體模型,不僅讓“橘小華”商標產品在線上備受歡迎,更催生出柑橘年產量約60萬斤,畝均產值近萬元的高收益,為丘陵地區現代農業樹立起“綠富美”新標杆。

技術革命催生產業裂變。作為雁江區長壽柑桔協會秘書長,黃水華將農場變成“共富試驗田”:以水華家庭農場為中心,常年為周邊100余戶農戶提供柑橘種植全流程的技術培訓和服務,涵蓋科學施肥、生草栽培、機械除草、修剪技術、疏花疏果、採摘包裝等環節。

通過技術培訓,農戶不僅能在農場務工獲得收入,還能將所學技能應用於自家柑橘種植,提升產量和品質,實現增收致富,20多個長期在農場務工的農戶年均收入增長2萬余元。

站在柑橘園裡,黃水華撫摸著航空物流箱上的“橘小華”商標:“以前滿腦子都是怎麼把自家果子賣出去,現在想的是怎麼讓雁江柑橘飛出四川,去到更多城市。”當她看著滿載2000斤“雁媛”的貨機沖上雲霄,那些年板車轱轆碾過國道的聲響,仿佛正在化作鄉村振興的隆隆春雷。

記者手記

從板車叫賣到航空直運,從單打獨斗到產業聯盟,黃水華的每一次突圍都在重新定義“新農人”的內涵。如今的水華家庭農場,不僅是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創業孵化基地,更成為現代農業的“技術中台”。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無數個“黃水華”正用科技與傳統碰撞的火花,照亮田野的新希望。

來源:雁江融媒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