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窯、有機柑園、稻田咖啡館……
年輕人用鬆弛自然的方式 激活鄉村新業態

在成都周邊,一群90后創業者正以面包窯、有機柑園、稻田咖啡館等創新業態重塑鄉土空間,不僅創造出單店年接待超萬人次的“鄉村網紅經濟”,更構建起新老村民共建共生的鄉村振興新模式,讓沉寂的田野生長出詩意的棲居可能。
正如夏瑋在彭州的窯烤面包店一樣,年輕人的活力與激情揉進面團,配以鄉村的自然滋味,烤成香甜可口的面包,給予游客療愈的力量。
走進鄉村開店 讓做面包富有詩意
在彭州市桂花鎮金城社區,90后夫婦夏瑋和孫楚馨開的“友人森林”窯烤面包店頗為吸睛。原木色裝潢搭配白牆,溫暖的燈光下面包出爐。這是一家有別於傳統面包店的新式面包店,主要烤制歐式、法式面包。
據夏瑋介紹,為了給客人更好的體驗,店內每天都會限制客流,最多容納25人。他正在用90后的方式融入鄉村,影響鄉村。當然,他也時時刻刻在被鄉村影響——店內院子裡結出果實的樹木,店外金黃色的油菜花田,鄉村的特有滋味讓做面包也變得富有詩意。
夏瑋說:“鄉村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可以實現夢想,只是需要你有勇氣,有一定的冒險精神。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鄉村是可以養活我們年輕人的。”
成為“新村民”
做“有機柑園”試驗
蒲江縣西來鎮鐵牛村近年來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這裡成為“新村民”。這是一個由本地村民和“新村民”共建的未來鄉村公園社區,“新村民”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
黃寧寧是有近4年村齡的“新村民”,也是鐵牛村的“鄉村導游”。在阿裡巴巴呆了5年后,黃寧寧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鐵牛村。
“2021年5月,鐵牛村第一次丑美生活節(柑甜採摘節),我原本只是來擺攤散心,卻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待遇。‘新村民’組成的義工團隊時不時地送來茶和水,到了飯點還替我守攤。”黃寧寧說,鐵牛村治愈了她。
“鄉村同樣能提供安居的環境、樂業的土壤、打拼的機遇。”海歸建筑師、四川麥昆塔規劃聯合創始人施國平還有另一重身份——2020年受邀擔任鐵牛村總規劃師,隨之有更多城市年輕人來到鐵牛村,成為“阿柑青年”。
耙耙柑是蒲江縣的水果支柱產業,2021年,施國平團隊租下鐵牛村的9畝耙耙柑種植園,把有機生態農業生產理念引入鐵牛村。
后來,他們與老村民成立村企聯合體,新老村民都成了鐵牛村的“合伙人”。通過搭建“新村民企業(銷售方)+村企聯合體(組織方)+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技術方)+當地農民(種植方)”的“四方合作”利益聯結機制,在“新村民”的帶動下,鐵牛村有機柑橘生態種植面積擴大到了40畝。
稻田邊的咖啡館
讓城裡青年從早坐到晚
在溫江區和林村,稻語咖啡館成為小紅書上年輕人自發安利的場所。2023年,這家咖啡館正式營業。咖啡館前,稻田綿延上百畝,一年四季都有不同景色。春天是彩色油菜花,夏天是嫩綠水稻,秋天是金色稻田,冬天是蒜田。“來‘打卡’的人太多了,有年輕人說這裡像宮崎駿的漫畫世界。”該店主理人杜琪偉透露,旺季的時候,店裡一天要賣出200多杯咖啡,所有位置都會坐滿。夏天的時候,很多年輕人甚至從早坐到晚。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顏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