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新一輪機遇來襲 縣域經濟如何乘勢騰飛?

2025年03月10日08:46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新一輪機遇來襲 縣域經濟如何乘勢騰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劃為年度任務。其中不僅提到了科學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還特別強調了加快補齊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推出的“‘城’勢而上——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特別策劃,邀請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盛毅,聚焦縣域經濟的“時”與“機”,以及成都8個縣市新城“百強縣”沖榜展開對話,探討今年的新“縣”象。

1

為何潛力在縣城?

問:許多專家認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最大潛力地區是縣城。縣城如何去承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趨勢?縣城對於農業人口還有吸引力嗎?

宋向清:縣城承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趨勢需要多管齊下,多方努力。首先在戶籍制度改革上,縣城應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簡化落戶流程,建立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消除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制度性障礙。其次,要加大教育、醫療資源投入,保障隨遷子女教育和醫療服務。第三,在土地權益方面,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讓進城農民在保留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的基礎上,流轉經營權獲得財產性收入,消除后顧之憂。

縣城對農業人口仍有吸引力。縣城距離農村較近,生活習俗、人際關系網絡相對熟悉,農業轉移人口更容易適應。而且縣城房價、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就業機會雖不如大城市,但在特色產業帶動下,如農產品加工、特色文旅產業等,能提供一定就業崗位。

問:縣城的發展,關鍵在產業。如何基於縣域的維度去統籌城鄉產業的發展,既有利於承接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也能夠在更深程度上把城鄉的生產和消費結合起來,從而推動城鄉的融合發展?

宋向清:縣域經濟應積極承接大中城市的產業轉移,同時結合本地資源和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優化城鄉產業結構,推動城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首先要強化產業協同發展:加強縣域與周邊城市的產業分工協作,形成“總部經濟+衛星城鎮”的發展模式。其次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完善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降低城鄉生產成本。第三要加速消費市場整合:通過提升縣域消費能力,促進城鄉消費市場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

2

縣域經濟如何定位?

問:“大城市帶大鄉村”的城市模式中,縣域經濟如何定位?當高端的資源要素被市轄區虹吸,周邊的縣城如何走出發展的道路?

宋向清:在大城市帶大鄉村的城市模式中,縣域經濟應定位為城市經濟的補充和延伸。通過承接城市產業轉移和人口外溢,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縣域經濟可作為城市產業的配套基地,承接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發展與城市產業互補的產業。

縣域經濟發展需要靈活應用來應對資源虹吸的策略。首先應確立差異化發展理念,避免與大城市正面競爭,發展適合本地資源和市場需求的特色產業。其次,要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如財政轉移支付、土地指標等,增強縣域經濟的承載能力。第三要重視縣域經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避免過度虹吸導致縣域經濟空心化,尤其要避免不合理的撤縣設區。第四要積極主動地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等資源溢出效應,加強與城市的產學研合作,提升自身產業創新能力。

問:成都的GDP佔全省比例超過35%。但成都的縣域經濟在“百強縣”排行榜上甚至低於省內某些市縣,您認為原因何在?

盛毅: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過去產業布局沒有把這些縣市作為重點區域來考慮,比如綿陽江油有三線建設布局的工業基礎,事實上形成了區域性的中心﹔在改革開放后,射洪、峨眉山、綿竹等縣市抓住產業發展的機遇,有的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有的通過招商引資,做得有聲有色。

成都當年集中精力發展城區經濟,縣域經濟沒有同步發展,所以就會有差異,加上溫江、雙流、新都等一些強縣都陸續撤縣改區,在“百強縣”榜單上就少了沖榜的“大將”。但我認為這是發展階段的問題,前些年成都城區經濟發展得更快,再往后走,縣域經濟也將迎來機遇。

3

“百強縣”如何增量進位?

問:目前的全國百強縣中,西部地區縣域的數量和排名都還比較靠后。西部縣域還有哪些差距和發展機會?

宋向清: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在全國百強縣中數量和排名靠后,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基礎設施、人才儲備等方面存在差距。經濟總量上,西部縣域GDP規模較小﹔產業結構偏重傳統農業和資源型產業,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發展不足﹔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交通、通信等條件制約經濟發展﹔人才外流嚴重,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公共服務水平和產業發展能力有限,在吸引人才、資金和技術方面也面臨較大挑戰。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西部縣域迎來開放發展新機遇,可通過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發展外向型經濟。國家對西部大開發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可利用財政轉移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利好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等方面加大追趕力度。

問: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縣城高質量發展行動,制定“共性+個性”支持政策,支持全國百強縣增量進位,還首次提出支持簡陽、彭州、邛崍打造市域副中心。您如何看待市域副中心的定位和布局?對於成都縣域經濟格局的變化有何期待?

盛毅:支持簡陽、彭州、邛崍打造市域副中心,意味著成都發展縣域經濟開始重點發力,用“多極支撐”的模式來培育次級增長極,激發區域發展活力。成都抓住了“分類推進”的重點,不是所有縣城都遍地開花,而是根據主體功能區和生產力發展要求來布局。相信這幾個市域副中心將是各具特色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既有人口規模,又有產業功能,還有城市配套服務。有條件打造成區域性的科技、交通和生活中心,形成一定的帶動性。

縣市新城要做好自己定位,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強化城市配套功能,加強同中心城區和城市新城的對接。目前,成都推進“區域結對聯動發展”,是實施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之舉。政策有了,怎麼去做好、怎麼把新型城鎮化的引領性任務注入進去,需要縣市新城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