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春招職位數佔比排名全國第一,扶持政策陸續出台

成都游戲行業到底緊缺什麼人才?

2025年03月10日08:1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游戲行業到底緊缺什麼人才?

“回暖了!”3月5日,聽到室友詢問成都游戲行業的春招情況,在杭州某游戲公司工作的余燼說,“春節后,明顯感到成都游戲行業的崗位變多了,人員變動更頻繁了。”

余燼的感受有數據佐証。日前,智聯招聘發布第三期《2025年春招市場行情周報》,在網絡游戲行業招聘TOP10城市榜單中,成都以17.3%的職位數佔比位列第一。這份報告分析,這與成都的游戲動漫產業和四川整體數字創意產業基礎有關。

成都人才需求差異明顯

智聯招聘西部大區品牌與公共關系部負責人宋璐向記者提供了兩張網絡游戲行業招聘TOP20細分職業榜單,一張是全國的數據,另一張則是成都的數據。“從全國的數據來看,游戲運營的需求最大。但在成都的數據中,需求最大的卻是角色模型師。”

“角色模型師就是將游戲的人物和道具從原畫變為3D模型。”已有10多年從業經驗的角色模型師久遠告訴記者,成都角色模型師的崗位需求大,或與本地游戲美術外包公司的數量增多有關。

記者從多家游戲公司在智聯招聘上發布的崗位需求了解到,角色模型師的平均薪酬在8000元至12000元之間,這些游戲公司大多是注冊資本為100萬元左右的中小企業,定位是游戲美術外包服務供應商。

“成都游戲轉向出海新賽道,以小游戲居多,這是游戲美術外包公司興起的原因之一。”久遠說,成本低、周期短是這類公司的特點。“小游戲的角色模型設計,速度快的話一天能做幾個。而大型3A游戲的角色模型,一年可能才做得出一兩個。”

此外,相比程序和策劃這兩類游戲行業的核心崗位,美術外包交付的是成熟產品,交易更標准、計量更容易、溝通更低頻的特點,讓該工種可以獨立運營。

多種崗位面臨人才短缺

盡管需求很大,但久遠並不認為“角色模型師”是最緊缺的工種。“有美術功底的畢業生,短則一個月就可以上手,底子差也可以培訓上崗。”

當前成都游戲行業緊缺什麼人才?不少受訪者反饋是UE(虛幻引擎)和TA(技術美術)方面的人才。

“行業整體轉向UE的趨勢也就這兩年。”久遠說。而TA方面,成都數字天空HR負責人賀黎認為,成都近幾年資深且有經驗的TA人才尤為欠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數字媒體技術教研室主任符穎也有同感。“TA的緊缺不隻在成都,放眼全國也是如此。”符穎說,當前就業環境下,該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很搶手”。

此外,優秀的游戲商務也是目前成都游戲行業所缺乏的。“成都游戲行業以研發起家,整體情況是研發多、發行少。”成都冰狐互娛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軍說,“隻有項目經手多了,人才能成長起來。”

“成都游戲要搶佔出海賽道,涉外法務人才必不可少。”數字天空法務負責人劉小玥介紹,知識產權保護是游戲公司的重要內容,這要求法務既要懂業務,又要了解相關國家的法律。

人才短缺,是成都游戲界的共識。在2024成都動漫游戲電競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成都西山居世游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廖竹君提出成都游戲行業面臨的人才問題:招聘的應屆畢業生實訓時間不足,美術管理團隊中級人才匱乏,在高端人才市場與國內其他大廠存在激烈競爭等。

多舉措吸引游戲人才

“在杭州,隻要社保交夠半年,本科生直接給1萬元現金補貼。”余燼說,相較於成都,杭州的人才房很好申請。

對比兩地人才分類政策發現,杭州將優秀游戲作品的獲得者(指獲獎作品的導演和編劇)視為E類高級人才,而成都還沒有此類政策。在2024成都動漫游戲電競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成都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指導和推動行業主管部門探索並制定完善動漫游戲電競等產業專項人才政策。

相較於政府出台的個體普惠政策,符穎建議加大對企業的政策支持以培育行業生態,通過企業的薪酬提升、環境改善去影響到個體。

賀黎則認為,吸引游戲人才不能單靠政策,企業可聯合高校做定向培養,通過實訓、開放日、實習等方式,培養儲備人才,既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又縮短企業的人才差距。

不少受訪者表示,盡管成都的薪酬不如杭州等城市,但年輕的從業者除了看重薪酬,還同樣看重《王者榮耀》《哪吒之魔童鬧海》這樣的“爆款”產品帶來的影響力,希望有機會參與高品質的項目制作。

對此,四川多個行業主管部門已建立工作專班,搭建全國首個游戲企業一站式公共服務平台——四川游戲研發出版運營綜合服務平台,為企業一站式提供版號快速申請、小程序游戲備案、軟著申請辦理、版權保護存証等服務,幫助企業提高申報效率、縮短審批周期。數據顯示,2024年,四川游戲版號同比增長15%,省內運行游戲數量同比增長72%。

此外,隨著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冠亞軍決賽、CS2頂級賽事落地成都,“電競之都”和“游戲第四城”的城市魅力,正成為成都留住游戲人才的理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劍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