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發展夜間經濟有助於提振消費擴大內需

李后強 段旭
2025年03月09日17:0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此前,四川省委省政府也作出部署,要求努力擴大內需,穩住經濟大盤,發力夜間經濟。我們在撰寫《都市圈夜間經濟研究——以成都都市圈夜間經濟實踐為例》的過程中感悟到,發展夜間經濟有助於提振消費和擴大內需。

四川發展夜經濟有許多優勢,比如傳統優勢、文化優勢、氣候優勢、資源優勢、業態優勢、政策優勢、人口優勢、科技優勢、美食優勢等等。成都更是自古就有夜市文化傳統,有800多年“夜市”文化優勢。南宋《成都志》記載,“錦江夜市連三鼓”,歷史上的“十二月市”穿越古今。同時,四川人“豁達奔放、敢於嘗鮮”的性格特質,加之四川尤其是成都氣候溫和,適合夜間戶外活動,“不攆都要出去”的夜間消費習慣已經形成多年。又比如年輕人與新業態強關聯優勢。以成都錦江區三色路夜市為代表的潮流夜市、后備廂集市等新型模式,精准捕捉“后浪力量”。“00后”已成為夜間消費主體,為創新提供持續動力。通過滑板公園、輕極限運動等場景塑造,夜間經濟消費業態已經向“夜展、夜秀、夜玩”等多元化升級。

還有政策支持與規模化布局優勢。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分層級打造100個“不夜天府”夜經濟集聚區。通過“政策+活動+場景”三輪驅動強化頂層設計。成都早在2018年便系統布局夜間經濟,並將夜間經濟納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核心功能,形成“三級百圈”商圈提質行動等配套政策。四川擁有16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全國第一),既有成都“夜游錦江”等夜游IP,也有樂山“張公橋美食街”、自貢燈會等美食、文化IP。特別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協同效應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發展更多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模式和業態。發展假日經濟,豐富夜市、夜展、夜秀、夜游等夜間經濟產品,建設一批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擦亮‘兩江游’、‘街巷游’等夜間經濟名片,展現國際時尚范、巴蜀慢生活。”成都與重慶在“成渝雙城消費節”等活動中聯動。這種區域協同可放大市場規模優勢,推動夜間經濟從城市單點突破向區域網絡化發展升級。

我們認為,當前夜間經濟不再局限於購物和餐飲,夜娛、夜游、夜讀、夜健等新場景不斷涌現,有許多因素促使夜間經濟“百花齊放”。

一是消費升級與需求分層。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消費需求從“吃飽穿暖”轉向追求精神滿足與個性化體驗。夜間消費從餐飲購物延伸至文化體驗(如夜游博物館)、健康社交(如夜跑、健身房)、知識消費(夜讀、講座)等,滿足不同群體的“悅己型”需求。比如,成都“方所書店”24小時營業,打造“深夜書房”,吸引年輕人和職場人夜間“充電”。城市人群白天工作節奏快,夜間成為釋放壓力、社交互動的重要時段。短時高效的“微度假”需求(如夜游景區、夜間市集)契合碎片化時間利用,推動業態創新。

二是政策創新與制度鬆綁。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明確鼓勵夜間經濟,地方政府配套延長地鐵運營、放寬外擺限制、簡化審批等政策,降低新業態准入門檻。例如,成都允許商業街區“外擺位”延長至凌晨2點,支持夜市靈活經營。從“一刀切管控”轉向“精細化服務”。部分城市設立夜間經濟“掌燈人”制度,統籌公安、交通、衛生等部門協同保障,解決安全、噪音等問題,為多元場景提供包容環境。

三是技術創新賦能場景迭代。AR/VR、全息投影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夜游(如“夜游錦江”光影秀),智慧照明系統優化夜間空間氛圍,移動支付、直播帶貨等技術降低夜間消費門檻。例如,重慶洪崖洞通過燈光數字化改造,成為全國網紅夜游地標。抖音、小紅書等平台推動“打卡經濟”,夜間市集、劇本殺館等通過短視頻傳播快速破圈,形成“線上種草—線下體驗—二次傳播”的閉環。

四是文化基因與在地資源活化。非遺技藝、地方民俗通過夜間場景煥新。例如,自貢燈會以“燈”為媒,融合科技與藝術,年吸引游客超百萬人次。老舊廠房、廢棄碼頭改造為夜間消費載體(如成都東郊記憶藝術區),商業綜合體引入劇場、展覽等業態,形成“日間辦公+夜間消費”的復合空間。

五是年輕Z世代與社群經濟驅動。年輕人追求“社交貨幣”和圈層認同,推動夜間經濟向小眾化、興趣化延伸。例如,夜跑社團、電競酒吧、二次元主題夜市等,形成“興趣消費共同體”。還有女性消費決策權提升,親子夜間活動(如夜間動物園、親子劇場)需求增加,進一步細分市場。夜間場景帶動文化創意、旅游服務、物流配送等產業鏈發展。例如,夜間演藝市場催生編劇、舞美等職業群體,24小時便利店支撐即時零售需求。

目前,夜間文旅項目種類繁多,像夜游錦江、自貢燈會等。對於新興的夜間場景,如24小時健身房、夜間戶外騎行俱樂部等,我們必須找到吸引消費者的核心賣點,並圍繞這些賣點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騎行俱樂部可以舉辦“騎行+露天電影”“騎行+露營燒烤”活動,滿足年輕人“輕社交”需求﹔深夜健身房通過燈光、音樂營造“沉浸式減壓空間”。推進“健身+文化”模式。在24小時健身房內設置“深夜自習區”,提供健身后的免費閱讀空間﹔騎行路線串聯夜間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如成都天府美術館夜展時段)。搞好“健身+公益”,發起“夜間騎行捐步數”活動,用戶消耗的卡路裡可兌換企業捐贈的公益基金,提升參與意義感。24小時健身房引入AI體態檢測鏡、自適應阻力器械,用戶掃碼即可獲取個性化訓練方案,減少人際接觸的尷尬感。

夜間經濟未來競爭不再局限於硬件設施,而是通過“精准需求捕捉+情感價值附加+社群生態構建”,將夜間健身場景升級為城市青年的“精神棲息地”。例如,一個成功的夜間騎行俱樂部可能同時是“戶外運動平台”“本地文化傳播者”“社交貨幣發行方”,這才是差異化的終極形態。

大家知道,夜間經濟不僅是消費增長的新亮點,更是城市活力的新引擎。如何促進夜間經濟可持續發展,讓夜經濟越來越有含金量,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動能?關鍵在於讓夜間經濟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增長”,從“短期流量”轉向“長期增量”,構建兼顧經濟活力、文化魅力、生態友好與社會包容的復合型發展模式,可以從頂層設計、場景創新、技術賦能、生態協同4個維度提出系統性策略。

1.頂層設計——各級領導要牢固樹立“夜間經濟是全時經濟的一半”的思想,隻有搞好夜間經濟才是“明亮經濟”(白天是日光經濟、夜間是月光經濟,日與月構成明)。規劃先行,避免“千城一面”。精准定位城市基因,避免盲目復制“燈光秀+小吃街”模式,挖掘在地文化特色。例如,蘇州依托“江南水鄉”基因打造平江路夜間評彈茶座,洛陽以“唐風夜韻”活化應天門夜游項目。編制《夜間經濟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明確能耗標准(如燈光亮化分時分級控制)、文化保護紅線(如歷史街區夜間承載量限制)、社會效益指標(如就業崗位創造數)。

2.場景創新——從“流量收割”到“價值深耕”。普及夜間知識經濟。博物館夜宿(如,三星堆“古蜀守夜人”活動)、24小時共享自習室(廣州1200bookshop夜間營收佔比超40%)。發展夜間健康經濟,中醫館夜間推拿服務(成都秉正堂開設“子午流注”夜間診療)、屋頂星空瑜伽館。搞好綠色技術應用,成都錦江夜游船舶改用氫燃料電池,西安大唐不夜城用光伏地磚替代傳統照明。建立碳積分體系,消費者參與騎行夜游、自帶杯購飲品可累積碳積分兌換消費券,形成“低碳-消費-激勵”閉環。

3.技術賦能——構建“智慧夜態”生態系統,推進元宇宙融合。杭州湖濱步行街推出AR導航“虛擬掌櫃”,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即可與歷史人物互動解鎖消費優惠。建立智能調控系統,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重點商圈人流量、垃圾桶滿載率、噪音分貝,自動調度保潔與安保資源。建立需求預測模型,分析外賣平台夜間訂單、共享單車騎行熱力圖,動態調整夜市攤位品類與交通接駁線路。重慶洪崖洞基於游客手機信令數據,開通夜間高峰時段“洪崖洞-解放碑”循環接駁巴士,擁堵指數下降27%。

4.生態協同——構建“四位一體”價值網絡。推進社區嵌入式場景。上海愚園路將弄堂口改造為“夜間故事館”,居民講述老城故事吸引文化消費,收益反哺社區養老。推進非遺傳承。自貢燈會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設夜間扎染、龔扇制作工坊,消費者可帶走親手制作的非遺作品。推進“主城引流-近郊轉化”模式。成都三聖鄉夜間花市承接主城區外溢消費,配套夜間民宿與田園音樂會,農民收入提升35%。例如,浙江莫干山“螢火虫之夜”生態研學項目,城市家庭夜間觀測螢火虫,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生態農產品夜間直供。夜間經濟+柔性制造,長沙文和友夜市收集消費者口味數據,反向定制小龍蝦預制菜生產線,實現“夜市爆款-工廠量產-電商覆蓋”鏈條。推進就業彈性化。美團數據顯示,夜間外賣騎手中有23%為日間企業員工兼職,形成“斜杠增收”新路徑。

我們認為,隻有當夜間經濟成為城市文明進步、產業升級與人民美好生活的交匯點,才能真正釋放“越夜越有含金量”的持久動能。

(作者:李后強,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段旭,汽車生活傳媒集群創始人、曹操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重慶交通職業學院特聘教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