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藍潤集團董事長戴學斌: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需“迎風上”

![]() |
全國人大代表、藍潤集團董事長戴學斌。人民網記者 李平攝 |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李平)“傳統產業與科技融合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的必答題,所有人都不是旁觀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藍潤集團董事長戴學斌提出,面對新質生產力浪潮,傳統企業不能“等風來”,而需主動“迎風上”,發展適合自身的新質生產力,在產業變革中贏得先機。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產業轉型為企業創新釋放出巨大空間。新的時代機遇下,黨中央大力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為企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近兩年,我一直在關注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的發展趨勢,深刻地感受到,當前,以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正加速向生產制造等傳統產業滲透,傳統產業的科技創新正在起步,並且已經給產業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戴學斌表示,基於大量的研究和觀察可以看到,在生豬養殖領域,AI技術已貫穿育種、飼喂、疫病防控全流程,大大的提升了養殖效益,比如,育肥周期預計縮短了10-15%﹔生物識別技術、智能環控裝備、養殖機器人等方面也誕生了很多創新產品。可以想到,隨著DeepSeek等大模型AI工具的崛起,新質生產力將從單點突破走向全鏈賦能,更多的數字化產業成果將被應用到生豬的個體識別、行為跟蹤等多個細分維度,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的現代化與智能化。
“我認為,新質生產力要真正發揮實效,就一定要轉變思維、主動作為。”戴學斌表示,作為企業,要堅持科技創新發展思路,堅持長期主義,堅持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同時,做好改革,搭平台建機制,因地制宜,讓創新真正助力產業,實現技術突破,解決技術瓶頸,提升生產效率,為消費者提供高效、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全力滿足民生需求。“近年來,藍潤集團旗下產業加大了在人才、科技、資本、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探索人工智能在生豬養殖、屠宰加工、食品研發等環節的應用,不斷建設和完善供應鏈的數智化管理,提升全鏈條的生產流通效率,同時,借助數字化分析模型,做到對市場需求的把控,為產品的精准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戴學斌認為,新質生產力將會是主導企業未來的第一生產力,傳統產業應牢牢抓住這把發展的“金鑰匙”,開啟提檔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也建議黨和國家進一步強化指導,加大投入力度,積極鼓勵和幫助傳統產業走向高端化,全力構建富有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