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智慧公交大腦”精准治堵 170余個站點“一站一策”優化

近日,為改善華西醫院周邊道路交通擁堵情況,成都公交運用BOCC系統(“智慧公交大腦”)對1025路客流情況精准畫像,綜合研判周邊客流流向特點、周邊的線網、堵點等,對該線路進行調整,調整后乘客平均乘車時間縮短了8分鐘,受到市民一致好評。
之所以能精准實現對線路的調整,離不開“智慧公交大腦”的幫助。成都公交集團客運部部長劉芳表示,有了“智慧公交大腦”的協助,公交線路的運營動態、客流情況變得更直觀,線路走向、在哪設站也變得更科學。
站點調整
“一站一策” 制定170多個站點優化方案
去年10月30日,成都正式啟動“開門治堵”工作。成都公交第一時間投入城市交通治堵,開啟新一輪公交線網、站點的優化排查。
“初期,重點對堵點周邊站點進行排查,利用BOCC系統分析車輛進出站、客流情況后,實地排查也變得更輕鬆直接。”劉芳說,以天府大道府城大道口站為例,BOCC系統在對該站各項信息分析后,發現該站點附近社會車輛和公交車流量較大,致使路口擁堵。
隨后,工作人員實地踏勘發現,該站停靠線路達16條之多,不可避免地在早晚高峰會出現公交車同時進站的情況,如何調整成為一個大難題。
“市民出行習慣已經形成,如果站點線路調減,哪些線路該調哪些不變都是難題。”劉芳說,此時就凸顯出了BOCC系統的重要性。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在該站點上下車的客流進行畫像,同時將車站一分為二,根據客流畫像,依據就近原則調整線路,不僅緩解了擁堵,也為絕大多數乘車市民帶來便利。
再比如,成都西站巴士換乘站的港灣式改造,同樣是通過BOCC系統監測發現,早晚高峰時段,該站點附近社會車輛多、坐公交車的客流也多,讓原本繁忙的道路更加混亂,擁堵自然產生。
在考慮了多種調整措施后,最終公交站港灣式改造成為首選。一方面有效縮短公交、地鐵換乘距離﹔另一方面,港灣式改造后,增加了公交蓄車功能、提升了公交運力,市民乘車更方便、更安全。
BOCC系統監測后優化調整的還有“二環萬年場站”,因該站點臨近萬象城商圈,車流量大,公交車進站停靠后,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車輛右轉通行。發現此問題后,成都公交將該站點向后遷移70米,同時升級為智慧候車亭,為右轉社會車輛預留出變道空間,乘客的候車環境得以較大提升,緩解了道路通行壓力。
截至目前,成都公交共研究、排查公交站點6000余個,依托BOCC系統精准把握市民出行需求,“一站一策”制定170多個站點優化方案,持續助力緩堵保暢。
線路調整
圍繞學校、園區、地鐵站點等
持續優化市民出行體驗
近日,成都公交擬新開29條地鐵接駁線的消息,備受市民關注。不少人疑問,在地鐵通達性已如此便利的情況下,新開這麼多地鐵接駁公交線是否有必要?
答案是肯定的。據了解,此前已開通的武青南路496區間線,在依托公交“智慧大腦”BOCC系統分析客流流向特點后,精准鎖定園區周邊站點大客流時間斷面。據此,成都公交在496路的基礎上新開496區間,滿足西部智谷、武侯政務中心乘客返程直達地鐵站點的接駁需求,線路開行首月就服務乘客約1.2萬人次。
“‘短頻快’地鐵接駁線路的開行,也是公交助力城市緩堵的重要舉措之一。”劉芳說,乘客從出地鐵后,若無公交接駁線,打車、共享單車就成為首選,排隊打車的人,排隊接客的出租車、網約車,以及積壓在地鐵口的共享單車,都是交通擁堵的誘因。
不僅如此,BOCC系統還可從整個公交運營線網出發,排查過長、過繞、重復多的線路,以此來進一步優化線網,方便市民出行。
記者了解到,成都公交目前已經與郫都區、新都區的屬地公交公司對接,將對郫都區、新都區連接城區的通道干線公交進行優化,整合開行公交線路,降低道路擁擠度,提升運營效率。
全流程智能化
成都公交已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
BOCC中心全稱BOCC公交運營調度指揮中心,是成都公交的“智慧大腦”。
走進公交運營調度指揮中心可以看到,一面長約20米的大屏幕上,顯示著一組組數據,運營動態、客流強度、安全情況等均有顯示,可以說行駛在大街小巷的數千輛公交車的運營情況在這裡一目了然。BOCC系統在運行過程中,不間斷地收集所有車輛的運行數據,並根據獲取的巨量數據生成“最優解”。以剛剛過去的春節為例,春節期間,公交運力與客流匹配精度突破96%。
“當然系統的建設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我們也在尋求系統的快速升級,目前已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劉芳表示,下一步,成都公交將以DeepSeek大模型為核心,積極探索大模型與業務系統的融合路徑,讓創新成果加速走向公交多元應用場景,為城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