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潮汐可變車道
道路做“微創” 通行效率提升47%

治理后的龍城大道。
治理前的龍城大道。
“以前上班這個路口要等七八分鐘,現在幾乎不堵了,從潮汐車道左轉,一個燈的時間就過去了。”3月6日早高峰,在成都市龍城大道車城西二路,一名駕駛員對記者說。
駕駛員口中的潮汐車道是龍泉驛區首條“智慧動態潮汐車道”。投用以來,龍城大道車城西二路路段交通狀況顯著改善,市民出行體驗持續提升。
連接居住區與產業區
交通動脈潮汐現象明顯
記者從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第八分局了解到,作為連接龍泉驛大面居住區與經開產業園區的重要交通動脈,龍城大道-車城西二路路段日均車流量超10400輛次。據成都交警大數據監測顯示,該路段早高峰北向南車流量達1566輛/小時,而南向北僅342輛/小時,交通潮汐現象明顯。
隨著龍城大道周邊業態的變化,附近居民小區入住增多,早晚高峰通勤、接送學生車流增大,早高峰時段通勤壓力激增,交通擁堵指數最高達3.635,成為區域交通治理痛點。
車道瘦身潮汐可變
“時空一體化”治理
針對這一“潮汐困局”,成都交警在充分征求民意、傾聽群眾需求的基礎上,創新採用“時空一體化”治理方案。
通過“車道瘦身”,將車城西二路(成龍大道至經開區南一路)車道寬度由3.5米壓縮至3.2米,新增一條車道,實現道路通行能力擴容。設置潮汐可變車道,工作日早高峰7:00—9:00時段,將對向車道調整為北向南專用道,車道數由3條增加至4條。同時由南往北方向設置1條可變車道,滿足左轉車輛潮汐變化的需求。
升級聯網聯控信號系統,早高峰增加龍城大道北向南直行左轉的單獨放行配時,晚高峰則反向增加車城西二路直行加左轉的信號燈專用相位,形成動態適應的“潮汐信號”模式。設置14處LED可變信息板,實時發布車道狀態,同步更新地面標線及導向標識13處,實現車道功能和潮汐通行模式的實時可視化引導。
通行效率提升47%
停車次數減少75%
數據顯示,從2月8日起,龍城大道車城西二路路段通過潮汐車道、路段擴容、信號配時優化后,運行首月,該路段高峰通行能力提升至2190輛/小時,早高峰平均車速由19公裡/小時提升至28公裡/小時,通行效率提升47%,停車次數減少75%。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造採用“微創手術”理念,在不改變道路紅線前提下,通過時空資源再分配實現通行效率躍升。下一步將深化道路交通組織“評—診—治”的閉環管理機制,逐步在潮汐特征明顯區域推廣該模式,並試點應用AI自適應信號控制系統,打造智慧治堵新模式。(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何良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