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國際及地區客貨量開年實現“雙漲”
成績單亮眼!怎麼做到的?

今年1月1日至3月1日
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突破100萬人次
出入境航班達7600余架次
同比分別增長17.2%、21.4%
單日最高出入境人員達2.3萬人次
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放以來歷史新高
今年春運期間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及地區
全貨運航班量、貨郵吞吐量
同比分別增長57.5%、64%
較2019年春運增長511.2%、159.9%
今年以來,成都國際航空樞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及地區客、貨量實現“雙漲”:截至3月1日,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在中西部航空口岸中第一個突破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7.2%﹔今年春運期間,國際及地區貨郵吞吐量同比增長52.2%,總量創下歷史新高。
為何國際及地區客、貨量能實現“雙漲”?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做了什麼?記者進行了走訪。
客運航線多、航班頻次高
三個洲客流同比增長均超60%
3月4日凌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237人有序通過成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乘坐CA431次航班飛往德國法蘭克福。
成都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統計,今年1月1日至3月1日,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突破100萬人次,出入境航班達7600余架次,同比分別增長17.2%、21.4%,單日最高出入境人員達2.3萬人次,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放以來歷史新高。
通達全球的航線,是連接四川與世界的“金橋”。去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復航、新開奧克蘭、米蘭、維也納等6條航線,加密洛杉磯等24條航線,累計開通國際及地區客運航線達51條,覆蓋五個洲。
剖析國際及地區客流,可以發現一些新變化。“洲際航線尤為突出。”省機場集團相關人員介紹,歐洲、美洲、大洋洲客流較去年同期增長顯著,均在60%以上,非洲、歐洲、大洋洲航班量及旅客量已超過2019年春運同期水平,莫斯科、聖彼得堡、悉尼、墨爾本等城市旅客量為2019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據介紹,憑借西向南向門戶優勢,四川加大力度布局歐洲航線,目前直飛歐洲航線達8條、每周超過30班,歐洲成為亞洲以外航班數、航班量最多的洲。同時,得益於日趨完善的航線網絡布局,直飛奧克蘭航線開行后,與既有的直飛墨爾本、悉尼航線組成環線,提升了四川對大洋洲旅游人群的吸引力。
免簽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帶動明顯。截至3月1日,今年有19.5萬余人次外國人從成都航空口岸入出境,同比增長70.8%,其中免簽入境外國人5.9萬余人次。
“我們聯合各航空公司,精心布局‘暢行全球、高效通達’的復合型國際中轉樞紐網絡。”省機場集團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做強中轉、提升輻射能力,完善航空網絡,在加快拓展全球航點布局外,成都國際航空樞紐不斷加密航班頻次,絕大部分國際及地區直飛客運航線每周飛3班及以上。
目前,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已啟動國際中轉所有流向的通程航班保障流程,獲批國際通程航班19條。今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將持續擴大對歐洲、非洲、亞洲區域的輻射能力,繼續提升樞紐中轉水平,進一步縮短中轉銜接時間。
網絡擴容、通關加速
成為面向全國的國際貨物集散地
3月4日下午,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貨站裡,叉車來回騰挪,工人忙著打包,不時有拖車拉著貨通過,忙碌而有序。“70%的貨物來自外地。”四川省機場集團航空地面服務有限公司貨運服務部副經理徐馳說,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已成面向全國的國際貨物集散地。
“客貨並舉”。成都國際航空樞紐兩個機場中,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貨運量約佔2/3。今年春運期間,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國際及地區全貨運航班量、貨郵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57.5%、64%,較2019年春運增長511.2%、159.9%。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市場部相關人員介紹,近年來,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發展全貨運航線,航空貨物運輸從乘坐“飛機肚子”變為乘坐“專機”,目前在飛國際及地區全貨航線已達26條,形成覆蓋歐洲、美洲、亞洲三大洲的“黃金三角”國際貨運網絡,進一步鏈接全球主要樞紐城市。
記者梳理發現,2024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新開第比利斯、華沙、巴黎、列日、班加羅爾、達卡6條定期航線,加密邁阿密、伯恩茅斯、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布達佩斯等航線﹔今年以來,已復航阿姆斯特丹航線,加密達卡、班加羅爾航線。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在利用腹艙帶貨的同時,2024年新開、加密法蘭克福、華沙等多個全貨機航點,全貨機航班量較去年春運提升31.1%。
從貨品種類看,跨境電商貨物佔總國際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我們優化升級貨品結構,向新業態方向轉型。”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市場部相關人員介紹,2023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國際貨物以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日用品為主,目前已轉變為以跨境電商貨物、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為主。跨境電商貨物增長尤為顯著,催生了高頻次、高時效航空貨運需求。
航空樞紐的打造,離不開物流時效的提高。2024年11月,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航空前置貨站發展指南》,“成都雙流航空口岸一體化運營”模式被納入,成為全國典型案例。該模式是政府、海關、機場等多部門攜手,將機場安檢、貨站收發貨等功能前移至快件中心,打通海關監管與機場收發貨、安檢查驗的物理壁壘。簡單來說,就是“安檢前置”,整體提升效率50%,節約4至6小時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為國際快件和跨境電商貨物提供高效便捷的通關渠道。
不僅出口快,進口也快。前不久,一批來自丹麥的進口三文魚,落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后,通過“進口空側內轉”模式,當天就從成都中轉至上海,中轉時間壓縮了5小時。成都雙流機場海關監管二科科長劉俊陽介紹,成都海關還創新開展了生鮮產品通關綠色通道,進口生鮮貨物通關“零延時”。(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