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1號69天誕生背后的硬實力
政協委員共話民營經濟發展

“這就是我們成都自己生產的人形機器人,太有范兒了!”在市政協十六屆三次會議的採訪區,由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人形機器人天行者1號原型機,一經亮相就吸引了眾多政協委員的關注,紛紛與其互動“打卡”。
從草圖設計到自主行走,天行者1號的制造僅歷時69天,產品核心零部件成都本地化率超過90%。這就是來自成都民營企業的硬實力。而企業安心搞研發、謀發展的背后,則離不開成都良好營商環境的支撐。在市兩會會場內外,民營經濟成為熱點話題。大家普遍的感觸是,民營企業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DeepSeek、宇樹科技等杭州‘六小龍’獨角獸企業,無一例外都是民營科技企業,這讓我們感受到,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市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副總裁畢昱很是振奮。在他看來,民營經濟也是成都經濟的活力所在、優勢所在,是這座城市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服務民生的“生力軍”。
“近年來,成都民企在多個細分領域形成獨特優勢。”仲量聯行成都戰略顧問部負責人張雨放向記者細數道,新茶飲消費賽道的書亦燒仙草等已形成全國知名品牌﹔依托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極米科技、醫聯等企業在智能硬件、數字醫療等賽道快速突圍﹔以科倫藥業、歐林生物為代表的企業已形成“研發+制造+服務”的醫藥健康產業全鏈條生態﹔以通威為代表的企業也在綠色經濟領域發力,將“綠色技術”輸出至全球市場。
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是當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去年11月,成都通過建立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等方式,積極回應企業所需,助推民營企業發展。
據了解,中心成立3個月以來,已開展民企服務系列活動120余場,直接惠及民企4800余家。其中70余場資源對接活動,促成359家企業與161家金融機構實現產融對接,32期“民企會客廳”活動,聚焦586家企業535件訴求開展精准服務。
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民營促進中心主任向彬告訴記者,作為促進全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服務平台,未來成都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將堅持用戶思維、問題導向和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理念,在企業服務三個提質增效上狠下功夫,即在提升企業問題解決質效上狠下功夫、在提升企業需求服務質效上狠下功夫、在推動政策措施落地質效上狠下功夫。(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艷玲 劉泰山 王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