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點滴幸福撐起文明城 央省媒體為這樣的廣元點贊

2025年02月27日18:23 |
小字號

2月25日,高質量發展看廣元之文明春風行——央省主流媒體主題採訪活動拉開帷幕。新華社、中國日報、四川日報等10余家央省媒體記者在利州區、廣元經開區,通過鏡頭記錄、文字解讀等形式,系統呈現廣元市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雙提升”行動方面的成果。

老舊小區改造:“老居民”享受到“新生活”

車位整齊劃一、海綿透水路面平整開闊、綠意盎然的大樹與步道相映成趣……記者身處利州區南河街道南鷹社區玖和苑小區,每處細節都感受到老舊小區改造后帶來的便利。

玖和苑小區由9個老舊小區合並而成,曾是南河街道典型的“高齡”小區,居民飽受“停車難”“環境亂”之苦。如今,這裡已成為宜居、和諧的“新家園”,“老居民”也真正享受到了“新生活”。

如果說玖和苑的改造聚焦於居住功能的“物理煥新”,那麼廣元經開區下西街道鐵路社區則探索出一條文化賦能城市更新的特色路徑。

近年來,鐵路社區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深入挖掘鐵路文化基因,將“南站記憶”主題街區建設融入社區脈絡,摘掉了“老小區、老房子、老年人”標簽。

“現在在這裡居住,我覺得幸福踏實。”86歲的李明華曾是一名鐵路工人,多年前離開鐵路社區。老舊小區改造改善了居住環境,老人也重回社區。

“從玖和苑的‘功能重塑’到鐵路社區的‘文化再生’,廣元對老舊小區的改造不再是修修補補的‘面子工程’,還有更深層的‘裡子革命’。”四川新聞網記者李全民點贊道。

社區治理:真正體會到“家”的溫度

走進利州區東壩街道新民社區,梧桐樹志願服務隊的“紅馬甲”穿梭於樓道間,金韻藝術團的歌聲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飄出,“行至孝養老綜合體”裡老人圍坐品嘗“三減三控健康餐”……一幅“各盡其能、各美其美”的治理圖景躍然眼前。

作為利州區基層治理的標杆社區,新民社區結合轄區實際,充分整合轄區資源,打造出“睦鄰幫”社區治理品牌,被服務者搖身一變成為服務者。

“過去總說‘社區是我家’,現在才真正體會到‘家’的溫度!”居民孫友珍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我們還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難群體,創新實施‘便民5在行’‘長者集體生日會’等文明實踐項目,為社區居民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服務。”新民社區黨委書記陳波介紹。

與新民社區相隔近6公裡的廣元經開區下西壩街道下西社區下西小區,正以“三亮三自三創”模式書寫著拆遷安置小區綜合治理的新篇章。

作為廣元經開區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產城融合戰略實施的首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小區綜合治理一度陷入困境。改造后的景象卻徹底改變了記者團對拆遷安置小區的傳統認知。

“從新民社區的‘能人治社’到下西小區的‘村民轉型’,廣元証明了,治理的終極刻度不是數據,而是人心。”消費質量報廣元片區負責人王鵬總結道。

海綿城市打造:“硬功夫”與“軟情懷”交織

“咔嚓咔嚓……”站在利州區嘉陵街道下河街社區橋頭公園觀景平台,四川經濟日報記者侯東忍不住用鏡頭記錄下橫跨嘉陵江的老鐵橋與皇澤寺、鳳街相互交織的美景。

鏡頭裡的詩意畫面,背后是城市治理“硬功夫”與“軟情懷”的交織。在廣元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國家級示范市的過程中,這座承載歷史的老鐵橋並未被時代湮沒,反而因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成為生態與人文共生的創新載體。

透水鋪裝的漫步道蜿蜒延伸、雨水花園與下沉式綠地錯落分布、江岸濕地通過植被修復重現生機……打造后的公園不僅以海綿設施構建起“會呼吸”的生態屏障,還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休閑場所和攝影愛好者的心頭好。

“老城人多、車多、地方窄,以前走路都要躲著車,現在改造后,可以觀江景、看夜景,還有不少人來打卡呢。”市民李霜感慨地道出了海綿化帶來的獲得感。

得益於海綿城市建設,廣元市民肉眼可見城市變化,收獲諸多驚喜。這一生態治理理念不僅重塑了城市公共空間,更延伸至校園等各個區域。截至目前,廣元市已高質量完工近200個項目,完工率達93%。

在利州區東城實驗小學,雨水調蓄回用池噴灌系統通過手機智能操控,定時抽取池中雨水澆灌草木,噴泉單車通過感應騎行者的動作和力量,讓學生在飛濺的水花中感受“飆車”的快樂。

“從老鐵橋的‘海綿呼吸’到校園的‘雨水課堂’,廣元用生態智慧串聯起歷史保護與未來教育。”侯東如是說。

央省媒體記者團眼中的廣元,正以“春風化雨”的治理智慧,書寫著一座城市的文明進步,此刻的嘉陵江畔,文明新風正勁,發展潮聲如鼓。

來源:看廣元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